勇立潮头,建设“数字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信息化篇

  • 2017-08-28
  • 来源:福建日报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397 次
  • 暂无简介

    1989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到福州调研程控电话。(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孝武 段金柱 王永珍 郑璜)

    1996年,一句发问激荡人心: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当年,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中译本出版,风靡一时。那时,中国虽已有了互联网,但网速慢且不稳定,人们对“数字化”还很陌生。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着眼未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开启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17年来,“数字福建”不断创新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了公共行政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一些应用领域,“数字福建”引领全国风向——电子政务,一张网从省里直通县乡,办文、开会不用东奔西走;就诊看病,一卡(社保卡)在手,全省通行……

    “数字福建”的决策是如何出台的?又是如何建设的?本报记者深入福州、厦门等地,并走访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数字办等部门和相关企业,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和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故事,探寻“数字福建”这项引领风气之先的重大政治、经济、民生工程建设的积极成效。

    高瞻远瞩,布局“数字福建”建设

    “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可以统揽我省信息化全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2000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福建省政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1.一段令人感念的通信情怀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将“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从古至今,无论是政事、商事,还是民生之事,信息传递都非常重要,古有烽火传信、飞鸽传书,今有电话、电报、互联网。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发挥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很重视。

    早在厦门工作期间,他就主抓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郑金沐向记者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加快开放开发,厦门实施八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组建经济信息中心、推动经济信息管理自动化,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

    1984年,厦门被确定为全国经济信息四级网络系统中的中心城市和特区试点单位。1985年,厦门市成立经济信息中心。当年9月,厦门委托中国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开展经济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和设计工作。

    1986年4月21日,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有国内计算机、经济学等领域知名专家参加的厦门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评审会,并通过了这个方案。

    1986年6月,为加强对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领导,厦门市专门成立经济信息管理领导小组,习近平担任组长。

    “当时的经济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还是初步的,但这个系统的建成,为厦门市委、市政府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决策和管理、宏观调控,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郑金沐说。

    不仅对城市,对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习近平一样重视并亲力亲为。在宁德工作期间,他就留下了一段至今仍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程控佳话”。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原局长杨锦炎就是见证者之一。

    【杨锦炎讲述】

    通信业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习近平对信息化的认识很有前瞻性,非常敏锐。

    在1989年宁德地区邮电局汇报会上,时任地委书记习近平就强调“一定要突出邮电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他说:“经济要发展,邮电要先行。邮电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一定要突出出来。地方各级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工作做好。闽东现状是交通邮电亟待改善,但交通投资大、工期长,不是容易就解决的事。相比较还是邮电通信投资少,见效快,可行性大,通信改善可以弥补交通不足。这就是所谓‘脚不够长,要借助顺风耳’。”

    1982年,全国第一个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福建的电话通信从第二代的步进制跃升到当时国际上还没有普遍采用的第五代全数字程控交换,实现了从“摇把子”到“全电子”时代的历史性跨越。那时用的程控电话是进口的,要用外汇,还需要大量投资,地方政府要解决外汇和部分投资,省里规定除福州以外,每个地区可引进一个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

    当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交通十分落后,闽东老区更是如此。宁德地委决定“通信先行”,分别在当时的宁德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福安县各上一个万门程控电话。当时我是福安县邮电局局长。1989年7月8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带着地区行署副专员汤金华、宁德地区邮电局局长和我,一同到省邮电管理局申请。我们来到福州电信局和省微波总站参观。习近平拿起话筒给北京打了个电话,一拨就通,声音很清晰。习近平说:“看了邮电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我大开眼界。宁德要改变落后面貌,非加快发展邮电不行,邮电是基础建设的基础,电话不通,开放就是一句空话。闽东比较落后,但我们的通信一定不要落后,闽东的邮电要发展得快一点。”他当时就表态:“尽管我们的财政比较困难,但我们也要集中财力把它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我们要把宁德全区各县通信建设列定的项目,落实到县长的责任书上,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

    结果,宁德成了全省第一个上了2个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地区。当时宁德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一,能下这个决心并做成这事,十分不易。

    后来在省长任上,习近平对农村通信的关心和支持,也让杨锦炎这位“老邮电”感念至今。

    【杨锦炎讲述】

    我省及时认识到“信息化的短板在农村,摆脱贫困必须‘通信先行’”。2001年,福建启动村村通电话建设,是2000年电信政企剥离后全国最早启动电信普遍服务工作的省份。但当时固定电话只允许电信部门一家干,进度不理想。我就这一问题向时任省长习近平作了汇报。

    2002年5月17日,正值第34届世界电信日,习近平在《福建日报》发表《缩小数字鸿沟,服务经济建设》的署名文章。文章写道,帮助山区致富,必须缩小山区与沿海地区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差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快电信普遍服务的进程,努力创造条件为山区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各电信企业都应当为普及农村电信服务承担义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村村通”工程顺利进行。今后,还要适时地开发新的电信业务,提高农村通信的层次,为农村经济建设铺设信息公路,以实际行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习近平为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问题鼓与呼,省政府出台政策,全力支持。我省首创多家基础电信企业分片包干的做法,移动、联通也参与建设“固定移动”,按固话收费,政府适当补贴,力克农村通电话难题。此举被信息产业部向全国推广,加快了农村信息化进程。2005年9月28日,福建提前实现全省14595个建制村全部开通电话。

    在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前,邮电业是信息化的主力军。对邮电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习近平时时关注、时时推动。

    1994年,福州168声讯信息系统上线,向社会提供包括交通旅游、商品供求信息、公益服务等在内的信息咨询服务。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鼓励福州电信“发展经济,通信先行”,希望福州电信加快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信息服务内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在“数字福建”建设之初,习近平多次听取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的工作汇报,并实地调研,帮助协调解决问题。

    2001年10月1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省邮电系统进行了一整天的调研。在座谈会上,他指出,邮电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先行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邮电通信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省要抓住这个机遇,推动邮电业更大发展。电信部门还要抓住建设“数字福建”这一契机,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大显身手,做好服务。

    2.一项着眼未来的战略决策

    在世纪之交,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全球信息化浪潮涌动,信息化水平一步步提升,“数字化生存”渐行渐近。

    1998年初,国际上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把地球上的信息按空间位置加以整理,使之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信息模型,以便于通过网络相互查询协作、共建共享。这个提法,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关注。“数字地球”由此升温,不断演化,如“数字城市”“数字社会”等。

    习近平对此高度关注,意识敏锐。2000年,在福建省省长任上,他着眼未来,着眼于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增创福建发展新优势,高瞻远瞩地做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开启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幕。

    这与一位欧亚科学院院士的建言密切相关。他就是1999年初从国外归来、对信息科学与技术有深入研究的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王钦敏。

    现已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的王钦敏向记者深情回顾了17年前的“数字往事”。

    【王钦敏讲述】

    2000年,当时的福建省计委正牵头编制福建省“十五”计划,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要在其中凸显当时方兴未艾的信息化内容。当年8月,我受邀在省计委做了信息化专题讲座,提出了“数字福建”示范工程的设想。

    那时,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国内很多省市也在搞信息化。但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只考虑要建多少兆网络、安装多少部电话,这些只是基础设施建设。我提出,信息化的关键应是以内容为灵魂,实现信息的挖掘和共享,网络只是通道。这就好比高速公路修好了,路上要有车有货,还要有交通规则。这样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通过实施示范工程来带动。

    之后,我带着助手,到省直部门、各地市,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展开全面调研,看了200多个数据库。2000年9月,我起草完成了《“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数字福建”总体框架方案》,提交给省政府和省计委。

    2000年10月1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项目建议书上做出长篇批示。他指出:建设“数字福建”意义重大,省政府应全力支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建设“数字福建”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省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人才和经济基础,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要选准抓住这个科技制高点,集中力量,奋力攻克。

    习近平同时提出,省政府可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由他担任组长。

    着眼长远,他还提出,要抓紧做好人才准备,在注意充分依靠省内专家的同时,善借外力,聘请和引进省外和国外的知名专家来闽,共谋建设“数字福建”的大事。

    让人没有想到的,还有“数字福建”后来的奔跑速度。

    就在习近平做出批示仅仅半个月后,在2000年10月27日闭幕的中共福建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上,“数字福建”被写入省委提出的“十五”计划纲要建议。全会《决议》提出:“加快开发利用全省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目标,以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福建’。”

    这是“数字福建”首次公开亮相,受到广泛关注。

    第二天,“数字福建”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就在福州召开。习近平会见专家并与他们座谈。他说,建设“数字福建”,是福建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一个实际行动和重大举措。

    两个月后,习近平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数字福建”建设工作方案。正是这次会议,明晰了“数字福建”的概念、内涵,以及远期和近期建设目标。

    可以说,也正是这次会议,正式吹响了福建全力攻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的号角。

    会议明确,“数字福建”即信息化的福建,是以福建省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应用系统,它将全省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和计算机处理,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重点应用、信息空间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十几项工程。

    习近平在会上阐述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意义。他说,这是福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一大举措。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可以统揽我省信息化全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为统筹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3位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18个省直厅局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计委,办公室主任由副省长兼任。如此高规格,可见省委、省政府对“数字福建”建设高度重视。

    这次专题会议还议定,成立“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主任由王钦敏担任;成立顾问委员会,由中科院院士童庆禧等3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

    在2001年2月召开的福建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数字福建”被写入习近平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会议批准通过的福建省“十五”计划纲要中,“数字福建”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本世纪初,电脑、手机正在普及,智能手机还未出现,笔记本电脑尚属奢侈品,对信息化浪潮,人们只有初步体验,切身感受还不深。在此背景下,福建率先提出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可谓洞见未来,超前引领。

    3.一次严肃的“信息化扫盲”

    正因为超前,当时在现实中确实有人连“数字福建”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为了建设好信息化的福建,习近平不仅亲自解释“数字福建”,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信息化知识,善于运用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

    在省政府2001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十分严肃地指出:“我们提出‘数字福建’工程,指的是建设信息化的福建,有的同志竟以为又要搞‘数字出干部’了。”他批评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科盲”现象,并告诫在座的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应多思、多学、多干。

    2001年3月23日,在“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习近平特别要求,公务员队伍要加强“信息化扫盲”工作,把信息化普训与公务员队伍达标考核相结合,提高公务员信息化知识水平。就在前一天晚上,省政府学习中心组还召开扩大学习会,邀请王钦敏作“信息化与数字福建”报告,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

    2002年1月16日,在全省政务信息网开通仪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要着眼于应用,积极组织各自的信息上网,传达最新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开展信息服务和互动沟通,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顶层设计,科学有序推进建设

    “在实现‘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中,要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协作,形成合力,集中有限力量,整合配置资源,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我省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000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福建省政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到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调研。(资料图片)

    1.影响深远的“131”计划

    “数字福建”蓝图已绘,如何化为现实?注重顶层设计与系统工程相结合的理念,是17年“数字福建”建设一直遵循的模式,为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导和示范。

    2000年12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福建省政府“数字福建”建设专题会议时,要求在实现“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中,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这一理念,成为此后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指引。

    2001年3月23日,“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召开。会上,习近平指出,实现“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为主体,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有“路”、有“车”、有“货”,“路”“车”“货”要一体化。

    正是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数字福建”建设影响深远的“131”计划,即:一个规划(“数字福建”“十五”建设规划)、三个工程(福建省公用信息平台、福建政务信息网络工程、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和一项政策(福建省信息共享政策)。

    习近平在会上要求,将3个启动工程同时作为示范工程抓实抓紧,确保年内“数字福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纳入当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进行管理,充分论证建设方案,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到位、责任到人。

    在建设步骤上,坚持“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前3年,建立若干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示范工程;后2年,示范成果在各行业、各区域、各领域推广应用。

    3个启动工程也是“数字福建”的骨干工程。福建省公用信息平台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公众;福建政务信息网络工程是推进政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是“数字福建”建设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用结合开放实验室。

    这次会议还提出,抓紧制定资源共享政策,“信息资源共享政策是‘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对全省信息资源进行普查,提出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方案”,并在全国已有的基础上,根据省情,制定出相关标准。

    这点颇让王钦敏自豪。“如果各个政府部门信息化都做好了,但却没有统筹协调,标准不一样,没法兼容,没法共建共享,那么,还是信息孤岛状态,实现不了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很欣慰,‘数字福建’建设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他说。

    2001年以后,《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管理暂行办法》《数字福建元数据标准》等先后出台,促进了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共建共享。2010年11月,提升完善的《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出台,并明确规定“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

    这次会议还议定了一项沿用至今的硬约束——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报省数字办统筹、审核,再提请“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2001年4月17日召开的省政府专题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确定上报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经过专家委员会认真审议,形成的项目上报材料或项目建设安排意见,应由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教授审签。

    “到现在还是这样,政府建设项目都必须过专家委员会这一关,需要我审签之后才能实施。”仍担任“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主任的王钦敏,笑称自己是“经费杀手”,因为他的“一支笔”,不少项目的建设经费被大幅缩减。

    这次会议之后,“数字福建”顶层设计步步为营,有序推进,逐步完善。

    2001年11月,《数字福建“十五”建设规划》出台,顶层设计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建立在“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下、综合部门协调、职能部门依职分工推进、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的组织协调架构和规划、项目、资金、评价等一体化管理推进机制;贴近社会、贴近民生、贴近企业的应用要求;从基础入手、突破重点的发展框架和带动产业、带动社会的实现路径,并组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

    在起步之年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02年,“数字福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31”计划,同时实施“339”建设计划。

    “339”计划包括三个基础工程、三类示范项目、九个信息应用系统。三个基础工程是: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省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分布式基础数据库;三个示范项目是: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示范工程;九个信息应用系统涉及环境生态监测、国土资源、海洋生态、公安信息、储备粮油信息、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和计划生育等方面。

    由此,“数字福建”建设由政务向更多领域拓展,扩大应用范围,让“数字”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活起来、用起来。

    一步先,步步先。如今回望,“数字福建”建设元年的策略、举措,可谓高屋建瓴、短长兼顾、实在实效。

    【王钦敏讲述】

    我记得当时习省长问我:“你要做什么?”我反问他:“你需要我做什么?”习省长说:“我要一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全省的数据。”

    正因为有这样的全局观,所以,习近平同志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顶层设计,包括推动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办事机构——省数字办也依托在具有统筹协调职能的省计委。这样,统筹协调能力大大加强,避免了很多纷扰,工作效率高。

    工业化国家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导向性投入和宏观协调,很难牵动信息化进程沿健康的道路发展。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于统筹协调,因此我在建议书中建议由省里的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但没想到习省长如此重视,更没想到他会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这在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省份中,是绝无仅有的。

    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协同应用。“数字福建”首抓顶层设计,重点谋划信息源、信息网、政策法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工程等关键要素的部署及其协调发展,并将此融入到系统工程建设中,为实现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2.亲力亲为,倾情推动

    主持审议通过“131”计划之后,习近平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到有关单位调研,部署、协调“数字福建”建设相关事项,亲力亲为,悉心指导,倾情推动——

    2001年6月28日,参加福建省金税工程开通仪式,察看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1年10月18日,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邮电系统调研,要求电信部门抓住建设“数字福建”这一契机,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大显身手;

    2001年11月23日,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向在闽的“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17位专家、顾问颁发聘书;就2002年的“数字福建”建设,要求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政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推动政府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加快政府办公业务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信息资源化、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促进廉政建设;

    2002年1月16日,参加“数字福建”骨干工程建成暨全省政务信息网开通仪式,并对政务信息化工作做出部署,要求省直各部门单位务必在5月以前建成本部门的局域网,确保上半年全省政务信息网联通所有的省直单位,各设区市、县(区)也要在年内建好本地的联通所有市、县(区)直单位的横向网,并实现与全省政务信息网的联通。当天,他还察看了福州市鼓楼区湖前小区信息化社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省网络交互中心、省政务信息网络主机房等;

    2002年5月17日,在《福建日报》发表《缩小数字鸿沟,服务经济建设》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信息化建设要继续围绕“数字福建”抓好三个重点:抓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抓好信息产品的科研生产,集中力量抓住关系国家安全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推进产业发展;

    2002年6月7日,主持召开“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确定抓好实现省直横向网全线开通等要事,加快“339”项目建设步伐;

    ……

    习近平亲力亲为的指导和推动,是强劲的动力,是巨大的激励,“数字福建”各个项目建设在科学的轨道上迅速推进。

    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在习近平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2001年5月,依托福州大学组建的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了。

    对习近平和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中心现任副主任柯瑞英至今回忆起来仍感慨不已。

    【柯瑞英讲述】

    省里给资金、给政策,全力推进。省级财政当年就投入1.4亿元专项支持“131”计划重点中的3个骨干项目,其中,支持我们中心350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很大一笔钱。这个专业是跨学科的,当时我们只有硕士生,省里给了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心从中科院、北大、武汉大学等请了十多个院士专家,为福建带出了一批早期元老级信息化人才。

    2002年1月16日,中心基本建成,习近平还专程前来察看,详细了解建设情况,指导中心业务工作。

    按照习近平的要求,中心致力于信息资源的创新利用,打造有效连接信息资源拥有者和信息用户的“信息经纪人”。中心参与制定国际化标准5项、国内行业标准10项,完成“数字福建”工程项目54项。如今,中心已成为福建省“数字福建”大数据技术服务中心。

    作为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福建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还负责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创新设计了低成本、集约化、可持续的省域数字化建设体系框架,为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烟囱、信息孤岛、数据碎片、数据死海等问题,提供了先导和示范;成果“数字省政务信息与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福建省数字办专职副主任陈荣辉向记者介绍了另一个典型项目——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的建设。

    【陈荣辉讲述】

    统建共享是“数字福建”建设的最大亮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指示我们“要统筹,不要多头”。按照这一指示精神,“数字福建”的技术支撑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建立了金字塔型的业务架构,形成“一门户(省政府门户网站)、两整合(省直部门数据中心及信息中心整合)、三张网(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福建省电子政务外网、数字福建无线政务专网)、多平台(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省网上行政执法平台、省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等)”的电子政务支撑与应用服务体系,拥有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能力,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可以说在国内首屈一指,综合效益可观。比如,建设全省政务信息网,我们很好地坚持了统建共享,通过一次开发、普遍应用、整体提升,解决了各部门不断增长的建设需求和财政资金制约的矛盾。仅全省政务信息网的统建共享,省直部门无需各自建一套网络,就节约了财政资金近7亿元,更有力地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决策部署,坚持顶层设计引领和统筹,是17年来“数字福建”建设贯穿始终的红线。

    2008年,开展“数字福建”第二次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描绘完成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2012年,国家工信部、福建省政府共同印发《关于合作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实施方案》,“数字福建”从地方主导上升为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的更高层次;

    2014年,启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第三次顶层设计;

    2015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福建”建设的若干意见》,再造“数字福建”新框架——到2020年,实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智慧化应用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继续保持领先,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的新跨越;

    2016年4月14日,“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十三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福建的目标。

    深化应用,政务民生企业全面受益

    “要以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抓好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和利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系统,鼓励发展各类公共数据库,依托网络,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共享。要利用政府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并以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习近平《缩小数字鸿沟,服务经济建设》

    200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到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调研信息化建设。(资料图片)

    1.电子政务引领全国风向

    从基础入手、突破重点,“数字福建”建设初始组织实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在政务运行、民生改善、企业信息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

    先人一步,福建将电子政务作为“数字福建”建设的龙头,着力打造统一的政务信息网络体系、政务信息化应用体系、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让公共服务走向集约化、高效率。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原主任黄国敏说,那时,福建省大部分厅局已建成内部局域网,办公初步实现自动化,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共享程度低。“更大的问题在于,因为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数据很难交流、共享。”

    在国家尚未明确建设思路的情况下,2001年初,在习近平的亲自谋划下,福建省做出统一建设全省政务信息网、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等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部署,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统建共享的建设模式。

    2002年1月16日17时18分,随着时任省长、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轻点鼠标,福建省政务信息网正式开通。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作为“数字福建”的骨干工程,福建省政务信息网联通180个省直单位和9个设区市84个县(区、市),辅以政府系统办公网、资源网、公众信息网以及数据库、共享信息平台建设,融多媒体通信、政务信息发布、会议系统、信息查询、网上联合办公等业务功能于一体,在国内率先实施了省级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空间化改造,建成分布式、可共享的政务数据库群。

    大数据时代,现在都在讲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可在当时,人们很难接受、很难理解,部门各自为政,把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互联互通,不用说行外,业内都有各种声音。福建省信息化水平能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就是因为有这个前瞻性的政务网络系统工程。

    该工程2001年4月启动,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联网联通的预期目标。

    在开通仪式上,习近平饶有兴致地通过视频电话系统与基层干部交谈。他称赞政务信息网是“数字福建”的点睛工程,它的开通,标志福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电子政务的核心不是“电子”,而是“政务”。从决策部署,到建设过程中的关心、指导,再到亲自点击开通,习近平对政务信息网的建设和应用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习近平在开通仪式上发表讲话,阐述了他的电子政务理念。

    习近平说:“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列为第一位。电子政务是企业信息化和社会生活全面电子化的基础和关键动力。没有政务信息化,就没有全面的企业信息化;没有电子政务,就没有真正的电子商务。”

    他指出:“政务信息化是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它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政务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协调,所面向的对象是不同的行业、系统和地区以及各社会团体、个人。政务信息化是政府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基于对电子政务的深刻理解,习近平对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转变工作方式,适应信息网络化的需要”“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建立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网,提高便民利民服务质量”等具体要求。

    习近平提出的这些重要理念,成为福建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基本遵循。

    网络的建成搭好了基本框架,修好了“主路”,更需要跑“车”运“货”。只有广泛开展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整合政府部门中有共性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政务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才能提高。

    随着接入政务信息网的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和单位不断增加,视频会议、公文传输、加密通信、办公自动化等应用广泛开展,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行政成本逐渐降低,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

    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例。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省政府及省直部门召开10多次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各市召开30多次市县两级视频会议,较传统集中起来的开会方式,节省费用数十万元。

    陈荣辉说,10多年来,福建电子政务一路走在全国先进行列,2002年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政务信息网,2009年以全国最快的速度建成全省电子政务外网,2012年建成省级政务云平台,“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现已全面投入使用。

    “中国福建”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省级政府网站先进行列。现在,打开“中国福建”,你会看到,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十多项公共服务平台清晰在列,网上审批平台与官网无缝对接,各地市网上办事流程简单明了。

    2012年工信部“数字福建”调研报告高度评价说:“数字福建”在全国第一个建成省市二级大型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在全国第一个建成规范标准统一、资源目录引导、共享平台交换、管理运行有序的政务信息共享体系。

    电子政务具体如何开展?效果如何?习近平十分关心。

    对税收信息化,他就关注有加。

    2001年6月28日上午,时任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国税局金税工程开通仪式现场,按动了网络联通按钮,分布在全省国税系统基层单位的115个计算机广域网接点瞬间全线贯通,并网运行。

    在听取金税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后,习近平下达了开通指令。接着,他又前往省地税局,察看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听取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汇报,并观看了演示。

    原金税工程协调小组副组长、省国税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方新加用了三个“没想到”来描述当时的情形。

    【方新加讲述】

    没想到省长这么重视,亲自来参加这个部门的活动,因此,我们特地向国家税务总局作了汇报;没想到他不但认真听取了金税工程汇报,还详细了解业务操作过程,问得那么细;没想到他兴致那么浓厚,原来只安排个把小时,结果整整看了一个上午。

    那时,正值盛夏,会议室在15层顶楼,习近平不时掏出手绢擦额头上的汗。他还饶有兴致地查询了2家纳税企业的情况,一家是大型连锁超市,一家是对外劳务合作公司,通过企业发票使用情况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在座谈时,习近平说,21世纪,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数字福建”,也就是福建的信息化。税务系统的信息化,是“数字福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税工程下一步在深度、广度上要进一步配套完善,无论在堵塞漏洞防止偷税,还是在电子政务上,包括下一步加强税收征管,都有一个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

    按照习近平的指示,福建省税收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国家金税工程的延伸,计算机远程电子申报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002年3月,青岛啤酒(福州)有限公司、福建瑞达电子公司等9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用企业,通过互联网成功申报缴纳了税款,税收网上申报在福建成为现实。

    “现在,网上申报已经很普通,但在当时,这种既便捷又准确的申报方式是很先进的,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省数字办原副主任林明庶说。

    2.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提供信息化服务

    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是习近平当年提出的要求,是“数字福建”追求的目标之一。

    鼓楼区是省会福州的中心城区。2001年5月,省政府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鼓楼区确定为“数字福建”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区。

    鼓楼区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是,“以电子政务为龙头带动,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模式,以信息化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要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当时鼓楼区信息化人才十分稀有。“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就是鼓楼示范区的顾问,他们下到一个个小区,手把手指导建设。

    由于不同小区的电脑普及率相差极大,“数字鼓楼”选择的方案是通过建设信息化居民示范小区来带动社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屏西、湖前、天元等7个小区成为信息化社区建设试点。

    2001年年底,7个试点小区基本实现宽带网布线到户,网络接入率比原来提高5-10倍,初步构建了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远程教学、电子娱乐、社区中介服务等。

    “数字鼓楼”建设,得到了习近平的关注。2002年1月16日,全省政务信息网开通当天下午,习近平察看了鼓楼区湖前小区信息化社区。

    原先并没有实地察看社区信息化点的安排,但习近平指定要下到小区去看实际成效。

    湖前是省直机关小区,设立了全省第一个社区居民电子阅览室,首批配备了10台电脑,供居民上网冲浪。习近平很关心两件事。第一是网络会不会通,居民能够从网上看到什么信息。他非常认真地看一个老人如何上网,问“上网快不快”;第二是远程自助缴水电费系统。当时小区已有几幢楼安装了水电自动抄表系统,电表已经用起来了。他仔细了解如何远程抄电表,问“是否精准”。当时网络带宽入户才2兆左右,工作人员说,还需配合人工抄表核对。习近平要求他们不搞花架子、不作秀,要扎扎实实做到“四个贴近”,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提供信息化服务。

    正是因为按照这个要求,鼓楼社区信息化才会一路走下来,在全国社区信息化中独树一帜。当时,连北京、上海、深圳都一再派人来参观。

    现在,福州市民大多熟知一句话:“12345,有事找政府。”“12345”就是依托“数字鼓楼”开通的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市民只需拨打电话“12345”或进入鼓楼区政务网站,点击“呼叫直通车12345”,就可进行政务咨询、市政管理投诉、效能举报等。

    3.让更多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成长

    就在考察湖前小区的那天,在小区里的一间社区活动室里,习近平召集省直有关部门和参与“数字福建”建设的企业负责人开了一场座谈会。

    “当时就明确了方向,就是信息化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而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时任省数字办副主任、现任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庄荣文回忆说。

    榕基公司正是参加那场座谈会的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总裁鲁峰在会上作了数字小区建设情况汇报。“政务信息化,一端是政府,一端是社区居民,我介绍了通过互联网,政府能够为百姓提供哪些服务。”鲁峰说。

    这家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1993年10月成立,1997年后业务逐步拓展到交通政务、协同办公、内容管理等,成为优秀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商。

    2001年,“数字福建”建设伊始,榕基公司就参与了“三网一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特别是“中国福建”门户网站的规划、设计、建设,进而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参与企业之一。

    凭借在“数字福建”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品牌、人才等优势,榕基的市场拓展到北京、河南、广东、浙江等地,如今已是国内电子政务细分领域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商之一。

    “如果不是参与‘数字福建’建设,榕基的发展不可能这么快。可以说,参与‘数字福建’建设,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鲁峰感慨地说。

    在信息化浪潮中成长的企业,远远不只榕基这一家。

    1994年,胡钢、王晶等创立新大陆公司。草创之初,企业遭遇成长的烦恼,时任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给予大力支持。20多年励精图治,新大陆成长为横跨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产业集团,是中国唯一掌握二维码识读引擎核心技术的企业,全球仅5家企业拥有此技术。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专门来到新大陆科技集团,指出创新是我们国家也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他们牢牢扭住科技创新和成果快速产业化,牢牢扭住产业发展前沿,牢牢扭住占领国际市场。

    十多年来,福建涌现出多家像榕基、新大陆一样的卓越的信息产业企业,在“数字福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有50多家企业在专业细分领域居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13家企业入选全国软件前200强,入选企业数位居全国第4位。

    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17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定的目标和方向,紧紧围绕“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和全省“一盘棋”的建设思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数字福建”建设这项信息化世纪工程,基本建立起具有福建特色的集约化、低成本、可共享和可持续的区域信息化发展模式,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数字经济占福建省经济总量比重已超三分之一。目前,全省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六位,互联网普及率居第四位,两化融合水平居第七位,省级政务门户网站测评居第四位,信息经济发展规模居第六位。

    习近平当年描绘的福建信息化蓝图正精彩呈现。

    “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300多年前,科学巨子牛顿如是说。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这得益于一个个“巨人的肩膀”。“数字福建”,正是这样的一个“巨人的肩膀”。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