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是许多青年人向往的地方,可是,我县“80后”北大学子林炉生却选择离开了北京,回到老家云霄,修土楼、办书院。
这几天,下河乡内龙村的“陶淑楼”又热闹起来,林炉生一手创办的陶淑书院正式启动,土楼里因此第一次有了“图书馆”。
简单的仪式后,两年前还是一派萧瑟的土楼顿时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陶淑书院将作为内龙村的“第二个学堂”,免费让村里的小朋友和家长来阅读、学习,周末还将开设一些生活教育、艺术教育、自然教育等课程。
下河乡内龙村村民林素芳说:“我很高兴我们本村现在有了书院了,我们带孩子就比较轻松。一有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来书院读书,我们家长也可以陪同来这里看一下书,受益很大,在看书的同时我们也成长了,因为很多书是我们以前没看过的。”
内龙村的小学生林燕萍开心地告诉记者:“和我小伙伴一起来的,感觉这里书很好看,我想天天都来看。”
另一名小学生林净琳说:“这里会学到很多知识,很多故事,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
林炉生认为:“书院对孩子们来讲,我们是希望它能够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书院就像是另外一只脚,学校是一只脚。这两者补充在一起一方面学校的知识教育继续强化,另一方面孩子们的生活教育、艺术教育、自然教育都能够通过书院这一平台弥补起来。这样的话,孩子的人格,整个生命会比较丰满。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素质教育。”
“陶淑楼”是下河乡内龙村最大的一座环形土楼。“陶淑楼”的改变,跟80后的北大学子林炉生有着密切关系。2015年底,林炉生在家乡发起“好厝边”计划,通过线上众筹募集了10万元,请来北京和厦门的建筑团队设计方案、考察测量,着手重修“陶淑楼”。时过两年,“好厝边”计划的重要项目陶淑书院如期启用。
林炉生说:“虽然说小朋友在乡村生活有很多美好的童年生活体验,他们可以撒开去玩。但是有一个非常大的不足,就是小孩子对自然、科学的探究也很浅,缺乏这种机会。我们希望通过书院来补足乡村孩子的另外一只‘脚’。”
林炉生的“好厝边”计划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和肯定。目前,陶淑书院已收到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几百册。而书院的师资,除了本地的志愿者,还有国内各个领域的义教老师。
志愿者周和国说:“炉生能够放弃北京那边优越的工作,回老家从事这种乡村教育,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这块的教育,这种精神让我深深地受到感动。我们身在这边,近在咫尺,更有义务。以后利用业余的时间来教教孩子写写书法、读读国学之类的书籍。”
陶淑书院的管理员林荣梅向记者说:“看到他为我们村里做这么多事,觉得他非常可靠,也很可信,而且他做的这些事情可以更好地造福我们下一代,所以我们也相信他支持他,只要他有需要帮忙的,我们都愿意帮助他。”
林炉生说,现在书院建起来了,这是从零到一的过程,接下来就是要琢磨如何从一到十,以书院为切入点,为村庄带来更多的改变。
林炉生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说书院慢慢变成一个村庄的文化教育中心,不仅是让孩子们直接学习和受益,还能让家长也受益。总结起来就是书院作为一座桥梁,它带着我们从孩子教育进入到了家庭教育和整个村庄的社区教育,这个是长远的规划。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我们能完成这件事情。”(徐荫圈 蔡江龙 张文森 吴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