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志和同事们在山前海滩开展调查研究,他们有了惊喜的发现。
云霄县列屿镇山前海滩是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观测点、“为海行动”鲎种群保育科学放流示范点、全球中国鲎产卵与育幼栖息地。从去年开始,省海洋与渔业局积极联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等专业机构和高校专家在这里不定期开展鲎种群数据监测、栖息地现状调查研究、鲎保育科普宣传等活动。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陈志工程师介绍:“我们发现云霄列屿山前海滩是全省中华鲎为数不多的幼体栖息地,也是比较适合它育幼的栖息地。所以今天过来想把这些数据给系统地建立起来,形成一个数据样本,把它上传到我们计划联盟的数据库中。”
中华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存在地球上已有4亿多年,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海洋活化石”。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的不断丧失,野外种群被过度捕捞利用,中国鲎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2019年,中国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在山前海滩,专家们正循着一条条“鲎道”寻觅鲎的踪迹,拨开一层薄薄的淤泥和沙子,一只只形如小坦克的幼鲎“张牙舞爪”探出泥地,时而在沙滩上缓缓爬行、钻沙潜伏;时而舞弄细长的尾剑支起身上厚重的“盔甲”翻身。虽然鲎的外形丑萌丑萌的,躯体里却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有的人可能觉得鲎的外形比较像外星生物。其实,它对我们人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鲎血可以做成一些检测试剂,鲎试剂的应用对我们人类是一个非常好的。所以它是保护我们人类健康的一个物种。”陈志工程师说道。
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十几年的发育期都在潮间带泥沙滩发育和成长。适宜的产卵场和幼体孵育场是中华鲎得以繁衍生息的保证。它的一生需要三种生活环境。在夏季,母鲎会背着公鲎来到高潮区的海滩产卵,这些鲎成对出现,被称为“夫妻鲎”。卵孵化后,中华鲎幼体则到潮间带的泥沙里蜕皮成长,一生需要蜕皮16次~17次,生长发育过程相当漫长。长大以后,中华鲎才会到浅海中生活。鲎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其间经历了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顽强生存了下来。
中华鲎的幼体对栖息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中华鲎的地方,一般这里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在云霄列屿,它的地理优势是沙滩很平整,退潮涨潮的距离很长;另外,这里的沙比较多,非常适合中华鲎的栖息,同时,这里沙的表面还有一些泥,就着一些能够给中华鲎提供饵料的生物,方便它们进行摄食。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团队此行将对云霄县列屿镇山前海域中华鲎的资源分布、栖息地环境要求等情况展开系统研究和调查,为进一步探索滨海生态保护及中华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方案依据。
下一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将在实验室或者科研基地进行中华鲎的幼体培育工作,把培育的幼体放到适宜中华鲎的育幼栖息地进行增殖放流,实现中华鲎种质资源的恢复,这也是他们科研的最终目的。
2021年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鲎科的中华鲎和圆尾蝎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方楚楚 冯汪煜 何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