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七夕|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 2023-08-22
  • 来源:云霄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6488 次
  •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七夕节的来历到底是什么?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这些有关“七夕”的知识你都知道吗?七夕·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

    图片

    图片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图片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

    七夕节的来历到底是什么?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这些有关“七夕”的知识

    你都知道吗?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七夕·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图片

    七夕·别称


    图片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图片

    七夕·发展


    图片

      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妃子们每逢七夕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唐朝的七夕节不仅普及,且极具魅力,影响天下的文人学士纷纷吟咏七夕。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已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门卖乞巧节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辆填塞道路、人流如潮。  至今,七夕节又被冠之以“情人节”的名义更加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七夕·习俗


    图片图片

    (一)穿针乞巧

    图片  民间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图片

    (二)拜魁星

    图片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利。


    图片

    (三)喜蛛应巧

    图片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图片

    (四)投针验巧

    图片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图片

    (五)为牛庆生

    图片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图片

    (六)晒衣晒书

    图片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在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


    图片

    (七)吃巧果

    图片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图片

    (八)供奉“磨喝乐”

    图片  “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图片

    (九)染指甲

    图片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图片

    (十)拜织女

    图片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新婚女子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