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次调研中,晋江企业在传统产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令习近平印象深刻。
“他们一直在竞争最为激烈、附加值很小的传统产业领域摸爬滚打、逆势而上,硬是把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成晋江的支柱产业,多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种爱拼、敢拼、善拼的精神是晋江和泉州人民的最大财富,一旦作用于其他领域,同样会取得巨大的成效。”……
习近平在2002年的专题调研期间曾这么说。
但通过调研,他也发现晋江的产业发展相比苏南、温州,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改革创新的力度和规范化程度均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有差距,大企业数量没有苏南和温州那样多,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没有苏南和温州那样优、高,城镇化发展不如苏南和温州那样快。
“客观、冷静地审视‘晋江经验’的优长和不足,有利于我们在新世纪中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使之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在指导晋江、泉州乃至全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说。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认为“晋江经验”需要在新世纪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
随后数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在调研中提出的要求,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路子。
按照习近平“立足本地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晋江市科学地确立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主攻方向:在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市”的基础上,致力于让传统制造业全面融入“互联网+”“质量行动”等发展战略,持续发力产品、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五个创新”,努力把传统制造业打造成先进制造业,真正守住实体经济这一“看家宝”。同时,全面发力高新技术产业,围绕集成电路、石墨烯等新兴产业寻求突破,做足全产业链配套,旨在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健康教育、文化旅游、赛事经营等高端业态,全力构建“制造与创造融合、传统与新兴并重、二产与三产并举”的晋江“新实体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晋江市委、市政府按照“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要求,用“三个角色”对此作了生动的诠释。
“引路人”——从“质量立市”“集群上路”,到“品牌上市”,再到“创新驱动”战略,在不同发展阶段,在每个关键节点,都因势利导,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找方向、定航标。
“推车手”——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瓶颈时,及时帮一把、扶一把、推一把,做到政策更精准滴灌、平台更高效便捷、氛围更宽松和谐。
“服务员”——注重转变角色、转变职能,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理念,在依法依规、不贪不占的前提下,大胆接触企业,大胆为企业谋利,以最快速度响应企业需求,以最大限度支持企业转型,以最强力度服务企业发展。
在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长期以来落后于工业化的城市化水准。
2002年习近平在总结“晋江经验”时,提出晋江要“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但一段时间来,人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其深刻含义,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有一个阶段,曾经出现一个新现象:一些知名品牌企业不断把总部迁往条件优渥的厦门等地;一些企业感念于晋江市多年来对企业到位的服务,坚持留在晋江,但人才、项目等资源的流失日益严重……
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刻不容缓。
2009年以来,晋江以实施“九大组团”建设和“五大片区”改造为契机,拉开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在接下来数年里,晋江启动了一场革命式的大规模“梧桐工程”: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培育八大专业市场、三大文化创意园区、一个金融聚集区,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子,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晋江坚持以人为本,以外来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栽好“梧桐树”,筑好“凤凰巢”。
如今的晋江,坐拥中国伞都、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陶瓷重镇等14个“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已建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千亿元和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化纤5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亿元以上企业超过700家;拥有驰名商标42个,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50 家。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晋江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新晋江人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交流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
这是习近平对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肯定。而“晋江经验”也正如他当年说的那样,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
内容节选自《闽山闽水物华新 习近平福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