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茶品天下高”。福建自古就是适宜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地区。福建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17 世纪的万里茶道,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19世纪中期,茶道延长到1.3万多公里。
离开宁德地区到福州以及省里工作后,对这一片承载民生冷暖、氤氲文化气息的神奇叶子,习近平始终关注。
陈修茂回忆,考虑到霞浦、福鼎能够出产茉莉花,习近平支持闽东茶农从福州引进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还帮助当地打造白茶和茉莉花茶的品牌。高峰时,闽东茉莉花种植规模达到三万亩,位列全省之最。
此后几年间,习近平的足迹踏遍重点茶区。
在武夷山,他称赞“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是茶叶的大观园,大有文章可做”;在政和,他鼓励东平镇茶农张步瑞“不要小看这一片叶子,既可以把外国的钱赚回来,又可以带富一方农户”;在光泽,他鼓励多次创业失败的农民严金友专心做茶。
严金友很想做一番事业,可是前前后后做了十几个项目,都以失败告终。2000 年9 月,《福建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叫《严金友为何屡战屡败》,引起了一番热烈讨论。
习近平特地来到严金友家,了解情况。习近平跟他说:干农业搞种养风险不小,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又有把握的发展路子。你这个地方比较适宜种茶,你就安心把这个茶产业做好。
听了习近平的话,严金友茅塞顿开,高兴地举起茶杯说:“习省长,谢谢你的指点!”习近平也举起茶杯说:“从此以后,你就不要屡战屡败了,我预祝你屡战屡胜!”
“感谢习近平同志给我指点迷津,不然我可能一辈子都在失败的泥潭里爬不起来。”经过几年潜心钻研,严金友成了制茶能手,习近平的鼓励,他至今念念不忘。
茶业,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精心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更是他聚焦农业产业化转型的一个抓手。
2002年10月15日晚,讲述福建茶叶产业化之路的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报道《中国实录》节目播出时,习近平已调任浙江,福建人透过屏幕重温了他和闽茶的情缘。
在节目里,习近平分享起生活茶事,还现场为闽茶“代言”:“我到福建以后就专喝乌龙茶,无论是安溪的铁观音还是闽北的岩茶,我都爱喝。”
节目组请出了来自安溪县的茶农王奕荣,王奕荣讲述了他的卖茶故事,讲着讲着,时不时就开心地咧嘴。
时年57岁的王奕荣是安溪的制茶能手。他在全县率先研发和推广运用空调制茶技术,使当地茶农告别了看天吃饭的无奈,大大提高了夏暑茶的品质与效益。
好茶要卖出好价钱,还需要与市场有效对接。
安溪县是世界上最大的乌龙茶产地,当时占据全国出口乌龙茶的一半份额。就是这样一个茶叶大县,却一度没有一个成规模的交易市场,茶农无法与海内外客商直接对接,茶叶难卖。由于效益低下,当地曾出现过茶农砍茶树的现象。
2000年,在省政府的帮助下,安溪县政府用3万元资金启动,无偿拨出河边的一块沙滩荒地,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撬动海内外资金1.2亿元,建成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茶都建成,交易活跃了,茶农收入增加了。
“省长对我们这个茶都这么关心,这么重视,使我们茶都建得这么好,使我们茶农都增加收入,我实在非常感动。我带一点茶叶来送给省长。”王奕荣现场冲泡起了一壶春茶。
“老王你发展茶叶是正确的,要把你做茶叶的技术传给安溪茶农,让安溪茶农富起来,你要做大做强,要有品牌。”茶香缭绕,沁人心脾。品茗间,习近平抛出了一道关于脱贫致富的命题:“农民增产了,能不能增收呢?”
“我们的干部过去习惯于催耕催种,后来就是忙着研究种什么,怎么种。”习近平说,“产业化的关键我认为还是市场化,就是东西多了到哪里去,怎么使它适销对路。政府能做些什么?就是提供一个市场平台。”
习近平娓娓道来:“福建省有这么多的品牌,这么多的名优产品,这么多的特色产业……现在形成了有花卉市场、水果市场、水产市场、食用菌市场,还有刚才看到的茶叶市场。卖难的问题,增收的问题,还是我们下一步‘三农’问题治理的最关键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不仅要打通市场,更要通盘考量。
2002年初,习近平接受《中国烟酒茶》杂志专访时,系统阐述了对茶产业现代化的理解:推进茶业产加销一条龙和茶业产业化进程,要加强茶树新良种的选育与推广,优化茶类产品结构,促进茶叶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实施茶叶名牌战略,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创立名牌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卫生标准,创造有利于名牌茶叶发展的市场环境;开拓茶叶市场,搞好茶叶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提高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茶文化产业发展,将茶道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让茶文化产业成为福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烟酒茶》杂志2002 年第九、十期合刊上。在拟定标题时,记者写下了《茶省长话茶》。征求习近平意见时,他笑着说,给“茶省长”三个字加个引号吧。当时,福建茶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全省茶产量占全国近20%,位列全国第一。
内容节选自《闽山闽水物华新 习近平福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