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峭壁之下的董地中学,很难不被震撼。
正值暑假,学生寥寥,建筑工人忙着修缮和扩建校舍。
董地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在全乡仅有的这所中学教学楼内,一沓沓《失学辍学台账》和《控辍保学责任书》整齐码放。沉甸甸的护学约定,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签下。这是董地乡一生一策、保学控辍的生动写照。
峭壁下的董地中学。王钦 摄
开局“心中有数”
去年3月8日,罗珍玉来到董地乡任党委书记。一身干练的她说,“这是我过得最有使命感的一个节日。”带队战贫一年半,启动脱贫攻坚建设项目85个。其中,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为此董地乡坚持“双线包保”——行政线,由政府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劝说思想不积极的家长;教育线,则由教师团队来负责课程跟进。
“董地乡现在有273名老师,5779名在校学生。”报出这组数字时,罗珍玉几乎没有犹豫。“实行双线包保和五查四比对,就是要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教育。”
摸透了底子,再搭建梁和柱。
罗珍玉书记到学生家走访 受访者供图
扶智“一生一策”
扶贫先扶志,兴趣作老师——针对有辍学倾向和疑似辍学的学生,董地针逐一研判,制定“一生一策”,在学校社团活动中获得集体认同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扶贫必扶智,培训长本事——针对超龄离校学生和农村在家人员,董地开设夜校班,培养脱贫攻坚明白人,课程内容包括感恩教育、法律教育、政策教育、农技教育。
师资和课程到位,基础硬件和教学环境投入如何?
为满足教育保障需求,董地乡筹措资金6149万元,新建幼儿园4所、综合楼7栋、教师周转房12套,投入教育办公设备专项资金500万余元。
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离不开罗珍玉书记团队对“一生一策”的坚持,还有“千里劝学”的魄力。
劝返小组远赴金华劝学 受访者供图
劝学“不远千里”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唱起这首《少年中国说》,董地中学七年级学生马丽眼神坚定。
罗珍玉书记回忆,一年前,来自少数民族家庭的贫困生小马丽辍学务工。包保教师和包保干部多次走访,仍是线索寥寥。乡里派出一支劝返小组,连夜奔赴浙江金华,最终在一个弥漫着刺鼻油漆味的厂房里,找到了正在生产宠物绳的马丽。看到角落里瘦小而忙碌的身影,老师忍不住落了泪……
对老师不远千里寻她回校复学这段经历,14岁的小马丽用了“猝不及防”来形容。尽管身边仍有小伙伴认为读书无用,但小马丽还是觉得自己回到学校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是老师的坚持和教导,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一个女孩应该有的样子!”
千里劝学,足见董地决心。
罗珍玉书记介绍,目前董地乡已成立1个省外劝返工作小组、2个省内劝返工作小组、以及1个工作专班。对全乡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发现疑似辍学的,由校长园长统筹全校教师劝返,及时反馈劝返情况,数次劝返无果的,上报董地乡党委政府研判,再安排工作组劝返。
从“双线包保”,到“五查四比对”;从“设立心理疏导室”,到“开办夜校培训班”;从“配备少数民族教师”,到“1至3年级双语教学”……这些尝试,都是董地探索教育扶贫的深刻印记。
最后谈起董地乡273名教师,罗珍玉书记语调微扬,眼里有光:“这是一支靠情怀支撑着的队伍,也将是脱贫攻坚路上和教育战线上的一支尖刀部队!”而董地乡的娃娃,在其“披荆斩棘”的守护下,定要以知识斩穷根,改写命运报家乡。
他日董地,“极贫”成“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