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贵州,满眼皆绿。走进贵州省水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绵延百里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宛如一条“绿色长廊”,枝繁叶茂的藤蔓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水城红心猕猴桃即将迎来新一年的丰收季。
张鹏程给记者介绍红心弥红桃的长势情况。孙远桃 摄
“在目前的市场上,红心猕猴桃比较稀缺,我们的产品几乎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六盘水市水城县米箩镇党委书记张鹏程说。身处产业园的核心区域,米箩镇目前种有猕猴桃3.6万亩,每亩产量均能达到1500斤以上,亩产值可达2万元。
然后,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地处乌蒙山腹地的米箩镇,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破碎,土地贫瘠,过去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主,“春种一坡,秋收一箩”成为常态,村民生活十分困难。2015年,张鹏程来到米箩镇担任党委书记,带领当地群众一起找短板,谋出路。
“从区位和地理等方面来说,米萝镇不算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当地山多坡陡的地形,以及北纬26度的位置,形成了900—1500米的海拔高差,这也让米箩镇成为红心猕猴桃的绝佳种植地。”张鹏程说。2017年,以米箩镇为核心的5个乡镇被纳入贵州省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由当地的龙头企业领衔推进红心猕猴桃种植。为了快速推进产业的建设工作,当年10月,张鹏程接到县里下达的任务,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全镇1.2万亩的土地流转工作,并对所有流转的土地完成不少于60厘米的深耕任务。
“村民们世世代代种地收粮,早已成为习惯,要从他们手里把土地流转过来种水果,这谈何容易。”面对艰巨的任务,张鹏程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全镇干部,白天上山测量土地,晚上走村入户做工作,给群众算账谈心。“大家见过有人把皮靴布鞋穿坏,很少看见有人能把水靴穿坏,但那这段时间,我们天天山上村里跑,很多干部水靴都穿坏好几双。”张鹏程说,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让土地流转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张鹏程给记者介绍水城红心弥红桃的生长和产业发展情况。孙远桃 摄
土地成功流转出来了,但另外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张鹏程坦言,按照传统农作物种植价值核算,村民的土地流转价格为600元\亩,可基地种上猕猴桃后,每亩产值可达2万元,这种价值的悬殊让很多村民萌发了收回土地的想法。
“为了让群众真正链接到产业中,让大家能够共享到发展的红利,我们把土地流转变成土地入股,全力打造公司与农户利益共同体,实现公司与农户互利双赢。”张鹏程说,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基地采取“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模式,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除了每年有固定分红外,还将根据时间的递增获得收益分红。同时,村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并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进一步增加收入。
张鹏程讲述“三变”改革的水城路径。孙远桃 摄
“目前,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到3.66万亩,覆盖7000多户、2.1万余人,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从猕猴桃产业中受益,过去长在山上的‘野果’,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张鹏程说。如今,水城猕猴桃不仅成为“黔货出山”的珍品,畅销国内外,其进行精深加工的果酒、饮料、果脯、果酱等也深受市场欢迎,依靠猕猴桃种植,村民们告别了过去的贫困面貌,日子过得越来越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