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在广东肇庆四会这座因四水汇聚而得名的县级市,达成了一项开创性的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一体化融资的协议。
在现场见证签约一幕的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类一体融资的方式,在全省是首次,或许在全国也是一次重大的创新。”这次签约很快引起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有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会议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高层密集召开。“村庄规划滞后、农房建设无序,人居环境脏乱差、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在决策层被认定为阻碍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力争在2018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完成县(市)域乡村规划编制或完善工作,村庄规划实现珠三角地区覆盖率达100%、粤东西北地区达80%,实际已成为广东补齐这块短板的当务之急。
环境补短板先从规划突破
“近年来,我省全面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客观存在基础薄弱、欠账太多等问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日前,记者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得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广东“三农”发展的短板依然明显,全省行政村规划覆盖率为59.6%。
“没有规划的建设,其实是乱建,投入再多的管理资源也是白搭。”2014年,四会市成为住建部“多规合一”试点,是广东较早在乡村规划上进行探索的县级市。该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公共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农村是规划工作的盲点。
事实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对部分农村规划滞后的现象早有觉察。今年2月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十三五”规划》。这份规划明确提出了全省整县推进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目标。乡村规划编制,成为广东下一步补齐短板的重要突破口。
整县规划编制资金缺口大
在决策层向全省吹响整县、整市推进乡村规划和建设的“集结号”之后,在村庄规划上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四会,被确立为整县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的省级试点。不过,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实施单位,四会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现,要快速打开工作局面,面临严重的资金困难。
3月的四会市江谷镇老泗塘村春寒料峭。从去年11月起,当地开始筹建对老泗塘村、清心雅园、佛仔塘青云纪念馆,卢屋村村口至佛仔塘305村道道路及沿线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使其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622亩。然而项目到了实施阶段,744.26万元的总投资却成为一只拦路虎。
“在四会市实施整县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涉及13个镇(街),122个行政村,一共有数百个像老泗塘村这样的零散项目,”四会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初步算了一笔账,若想在2018年实现全市村庄规划的100%覆盖,仅规划编制方面需要的经费至少要2000万元,这对于本级财政并不宽裕的四会市,很难补齐这个资金缺口。”
四会市其实是当前我省各地实施整县推进乡村规划建设遭遇资金困局的一个缩影。在会同有关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反复磋商后,省住建厅提出,何不把全市的数百个零散项目的规划编制和建设资金预算整合打包起来,从而提高融资效率和融资科学性。
一体化融资破资金困局
在提出了解决问题思路后,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对接其实也在考验着各方的智慧。
四会市政府预计,该市人民生态环境改善总投资将近38亿元。其中就包括乡村规划编制投入。“由于规划比建设先行,因而,2000万元的经费要提前到位。”四会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负责人坦承,在与国开行广东省分行洽谈之前,当地跟其他金融机构也聊过,均未达成单独为规划编制投放贷款的协议。
然而,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在全面了解了整县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对全省‘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后,马上启动了对四会市这个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同意与四会市政府签署一体化融资的合作框架协议。
这份协议的签订,不仅顺利破解了四会市整县推进规划编制的资金困局,也为全省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记者观察
融资推动让更多
社会资本进农村
省委、省政府一直鼓励创新“三农”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国开行通过与四会市合作,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全面推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得四会市经济有了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对于农村公路等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在国开行“融资推动”的理念指引下,社会主体将积极参与政府采购服务模式设计,成为重要的农村建设主体。而对于农村供水、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具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在国开行低成本资金的引领下,社会资本将通过PPP的方式介入项目建设、运营。
国开行支持基础设施完善后,产业规划和产业导入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大中小微型的产业资本才有了宽广的舞台,可以预见农村的产业发展将迎来最好的时机。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冯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