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丨优化科技创新供给 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 2016-12-30
  •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748 次
  • 暂无简介

      一、“推陈出新”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和要求

      经济不可能始终保持长期高增长状态,而必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过程,这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生产和生活条件总在随着经济增长发生变化,要求供给和需求关系不断调整、新旧部门发生更替,最终结果是推动结构性改进与提升,从而带来了经济发展。原有条件下的高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增长率下降和停滞,这时就需要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从而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

      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往往具备按照一定条件过度增长的倾向,生产供给在金融等杠杆推动下在短期内过度扩张,必然会带来生产泡沫和过度供给,使供给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刚性特征。而在单一生产边际条件下,生产者具备过度供给冲动,竞争的压力迫使生产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成本竞争优势,促使行业出现生产过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周而复始的周期之中。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技术进步带来经济增长条件的结构性变化是决定经济长周期的关键。经济增长的每个阶段都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衰退、萧条与成长、繁荣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客观结果。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保持繁荣,而衰退、萧条是对经济结构和供求关系的自发调整,是经济规律的自然反映,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

      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动,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对经济增长进行总需求管理,甚至采取逆周期操作,对于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是有必要的,但是却往往违背了经济周期性发展的规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增长的条件,在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后往往还会放大旧产能、延缓产能退出,起到了延长传统经济增长过程的作用。显然,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更应顺应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的结构性改善和长远的经济增长。

      二、抓稳定与促创新是顺应经济增长周期需要采取的有效策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8年多,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此次金融危机不仅是金融泡沫引发的危机,更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所产生的结构性危机,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改变经济增长条件,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空间。因此,主要国家纷纷采取结构性改革措施来推动结构调整,一手抓稳定,一手促创新,在危机严重之际适度采取经济刺激政策,在经济稳定后谋求退出,而“促创新”始终是各国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当前,我国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形势仍然没有改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新常态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判断。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任务和路径,就是要通过结构调整为新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从较长经济增长周期来看,我国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下行周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周期的叠加期。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周期的机遇,是走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关键。要积极对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更不能违背经济增长的规律,过多地采用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重回高增长。高增长必须建立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建立在新的生产函数上,而生产函数的改变,本质上就是创新。

      通过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地去除掉过剩落后产能,重新建立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更重要的是为新动能的培育创造空间,这是走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关键。从国际上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通过结构性改革抢占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就看哪个国家结构调整见成效、创新驱动有效果。产能调整不彻底、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不起来,一旦经济形势好转,旧产能死而复燃,这是我国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大制约。从历史上看,发展方式难以转变,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障碍,结构的刚性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刚性。

      由此可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后,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建立更加健康有序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其关键在于培育新的动能和生产函数,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本保障是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三、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培育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逐步积聚形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协调处理宏观经济政策与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和“保”之外,还应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把重点调整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政策上来,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推动生产函数的改变,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强化对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的支持,推动创新创业,完善市场准入,把经济政策的重点转移到新动能培育上。要更多地发挥我国所拥有的较强的制度优势,更加重视长远发展,在总量上维持稳定,深入推进改革措施。在发挥好制度优势的同时,要把握政府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平衡。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