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 2016-12-30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728 次
  • 暂无简介

    文明互鉴新景观

    ——2016年文化走出去发展报告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李蕾 苏丽萍 李韵 王国平 杜羽

      文化影响力的根本特性在于“直指人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在于使中国文化、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进他国人民的内心世界,走进人类历史的深处。回望2016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学、戏曲、影视、出版、考古领域斩获颇丰:中国文学家屹立在世界文坛,捧得一座座国际大奖的奖杯;中国戏曲屹立于世界舞台,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尝试着用中国话语讲述西方经典故事;中国影视从单个作品合拍的“借水行船”,到集结队伍的“组团出海”,一步步拓展着中国影像传播的世界版图;中国新闻出版单位海外布局规模初具,用带着纸墨香气的图书展现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中国考古队的身影进入世界古代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参与文明互鉴,彰显着我国正在迈向考古强国的坚定步伐……总而言之,探索多样的合作模式、借助丰富的内容形式、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精神,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明特点。

    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海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学以中国故事丰富世界文学的面貌

      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应当先行。2016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保持着持续活跃的态势:中国作家与世界对话的自觉、自信和能力大为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也以独特的魅力,参与和丰富着世界文学的面貌,改变甚至塑造着世界文学的格局。尤其是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我的成功要归功于中国这块土地赋予作家的无穷灵感。”曹文轩说,中国故事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难得的故事。当中国作家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一个中国故事,一个全人类的主题,两者的结合,将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亦不能忽略文学先天的不足,即语言文字造成的翻译之难。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工作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饰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向优秀作品的译介提供资助;主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文学翻译家工作坊和国际写作营,参与主办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翻译家、汉学家的联系与合作;《人民文学》杂志相继推出英、德、意、法、俄、日等外文版,成为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关联。

    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出版以书为媒,让世界了解中国

      2016年,中国图书的世界影响日益突出,中国出版机构的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从南亚次大陆到西伯利亚高原,从太平洋西岸到巴尔干半岛,中国图书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走出去”的中国图书,既有经典名著,也不乏当代佳作,既展现了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关注现代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出版物版权和实物贸易的逆差已经从7.2∶1缩小到1.6∶1,图书版权输出增长5.58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版权输出更是增长了18.4倍。以书为媒,海外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也更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老百姓的现实生活。

      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工程的支持下,印地语版《论语译注》、俄语版《牡丹亭》、西班牙语版《理解中国》丛书等一批图书在2016年走出国门,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今年,在波兰华沙,中国外文局建立起全球首个“中国图书中心”;在乌兰巴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设立了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在圣地亚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了一家智利分社……目前,中国新闻出版单位已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或设立了400余家分支机构,海外布局规模初具,本土化发展渐成趋势,让中国图书“走出去”有了更为丰富的渠道。

    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戏曲走出国门唱响国际舞台

      国家京剧院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前不久在意大利巡演时大受欢迎,他们的经典大戏《杨门女将》又到澳大利亚以国粹之美征服了当地观众……2016年,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唱响国际舞台。

      诸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等,在美、英等国剧院演出,在将中国戏曲的曼妙与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守信等理念传播开去。为了适应国外观众的审美需求,主创对传统经典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比如,国家京剧院在赴澳大利亚演出时,对《杨门女将》删繁就简,将演出控制在两个小时内。这种因地制宜的举措拉近了国外观众与中国戏曲的心理距离。

    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电影《长城》海报 资料图片

      用中国戏曲演绎外国名剧或名著,可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点。国家京剧院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对歌德的名著做了中国化的演绎。去年在意大利演出大获好评。今年11月,该剧又赴意巡演,仍反响热烈。湖南省湘昆剧院的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8月赴英参加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演绎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英国观众对该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演出上座率有八成以上。这种运用传统艺术手法呈现西方经典的做法,可谓“以中国话语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尝试,有效提升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戏曲的欣赏层次。

      影视“组团出海”开创走出去新模式

      以往国产电影多是单个作品漂洋过海,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使海外销售处于不规则状态。2016年,电影产业在“普天同映”电影全球发行平台的助推下,逐渐打开了以集群姿态“组团出海”的局面。今年4月,华人文化成立华人影业,依托强大的资本背景、专业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开拓院线、音像、互联网和电视播映等多渠道、多层次市场,至今已在十多个国家拓展出20余条院线的直接排片渠道,并深入各地探寻宣发资源,逐步建立宣发体系,尝试了《陆垚知马俐》《盗墓笔记》《一句顶一万句》《28岁未成年》等多部影片的海外发行推广。

      2016年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去”也捷报频频。现实题材电视剧《父母爱情》的阿拉伯语配音版在埃及创下收视新高;历史剧《芈月传》还未播出,版权就卖到了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甚至还远销北美地区;暑期档的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在越南视频网站播出时,播放量一度居排行榜榜首……以往多是中国观众追看韩剧、日剧、美剧,如今风水轮流转,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开始为中国电视剧作品着迷,使电视剧创作者不由地产生了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之感。

      考古 从考古“大国”向“强国”迈进

      2006年,一支中国考古队出现在越南的遗址上,落下了中国考古学界“走出国门第一铲”。自那以后,中国考古学界注重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沟通,关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动态,跨越国界来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十年后的2016年,中国考古学界有约70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调查、研究、合作发掘等各种形式,走出国门的境外考古已不再罕见。

      2016年5月,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吸引了十余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参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考古大国”。对其他古代文明的考古探索,是检验现代中国考古理念和技术的试金石,是展示中国考古实力的大舞台。如今,从非洲肯尼亚海滨,到蒙古高原的草原;从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古城,到中美洲丛林中失落的玛雅文明古城;还有印度、孟加拉、柬埔寨等国的宗教寺庙和遗址,都留下了中国考古人坚实的足迹和勤奋的汗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指出,通过开展境外考古项目,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科研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京剧《杨门女将》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6年终盘点特刊·步履铿锵的文化走出去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权威观察】

      文化在自信与开放中走向国际

      作者:张梓轩(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这是因为文化带来的认同感,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应该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同步。因为,若文化传播能力不能跟进,那么,世界对崛起中的中国便很难实现了解和信任。所以,为了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声音,无数文化工作者、对外传播工作者夜以继日、殚精竭虑。

      2016年,当华美的中国文化画卷在其他国家的银幕、荧屏上绽放异彩,当各种国际影视节展的大银幕上投影映出具有质感的中国自然与社会风貌,当来自不同国家的粉丝用各种语言在中国古装剧、都市剧的视频下留言点赞……我们知道,这一年,文化工作者在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之中,又走出了坚定的一步,让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见识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光华。

      浪漫中国的情感与道义

      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具有较大对外传播优势的种类。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在东亚、东南亚国家中引起的观看热潮经久不衰,近有《步步惊心》《花千骨》《甄嬛传》等古装剧的各种细分类型走出国门,在海外掀起一股追剧热潮,从中法文化年、中欧文化对话年、中俄国家年等国际交流活动中各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环节中以四大发明为重要表现内容赢得世人的掌声,各种文化作品中的传统元素如星河般灿烂,向世界传递着忠义、友善、和谐等价值观念。

      2016年,以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为载体的文化作品,同样保持了在海外传播进程中的优势。继《甄嬛传》之后,《芈月传》以较高的发行价格行销北美;《武神赵子龙》《青云志》等也在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上被海外粉丝订阅;中外合拍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法国Arte电视台播出,向西方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和自信;G20杭州峰会期间,文艺演出中美轮美奂的《高山流水》《美丽的爱情传说》,更是承担了向国际政治精英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由于信息片面且未及时更新,很长时间以来,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存有一种迂腐、古板的刻板印象。而近年来成功“走出去”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在传达厚重、深沉的中国气质同时,不失清新浪漫的风格,令人们耳目一新。这些作品中的衣饰、景物、风情,包括以此为展现内容制作和传播的剧照、海报、宣传册,一定程度上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空灵婉约、俊秀飘逸的审美风格,体现了东方的浪漫气质。而在华丽的视觉外衣之外,这些作品还在故事情节中体现中国人所特有的对大义的重视、对超越生死的情感的推崇,实现着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参与。

      转型中国的思考与选择

      21世纪伊始,当中国在经济领域以更为积极的身影活跃于世界舞台上时,有关政府部门启动了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为世界各国观众了解真实的中国贡献力量。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新闻媒体,让其了解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多种题材类型的影视作品,展现当代中国的精神气质、生活图景。在这样的传播诉求下,当代题材作品越来越吃香,《媳妇的美好时代》《超级工程》等一批体现现代中国都市生活、建设成就的作品,渐渐在对外传播中崭露头角。

      2016年中国当代题材的文化作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亮点频出。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故事片《清水里的刀子》,在多个国家放映,收获专业奖项与观众口碑。而以《亲爱的翻译官》《如果蜗牛有爱情》等为代表的都市剧,融职场生活与情感纠葛于一体,在海外青年观众中引起一阵网络热议。

      这些当代题材的文化作品,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所思所想进行集中体现。其中,有的作品展现了转型中国的普通人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选择。现代性给当代中国人带来的问题,也是现代性给全人类带来的共同问题,这使得作品拥有了跨越民族差异、走向世界市场、触动人类心灵的内在文化内涵。也有的作品展示年轻人在都市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这和居于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国际受众之间也有着极大的通约性。于是,当代中国就通过这些文化作品,与时下的国际受众进行着对话、互动。

      现代中国的崛起与风范

      20世纪末21世纪初,来自海外的购片方在谈到中国当代题材的文化作品时,曾这样措辞:“拍摄手法上与韩剧、日剧、美剧相比,显得还是弱了些,取景、色彩、服饰搭配等视觉冲击力尤显不如。”可见,现代感的匮乏,成为中国文化作品一段时间内不被海外市场看好的重要障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广告市场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文化产业随之得到了较为充裕的资金。大量资本涌入,又吸引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作人员参与到中国为主导的文化创作中,使中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技术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改进与提升。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德宏曾谈道,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进步、城市飞速发展、国际合作频繁,大环境为演员、导演、编剧等主创赋予的现代气质,使他们逐渐拥有了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生产者相媲美的能力和表现。

      2016年,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当代题材,成功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诉求的这些作品在制作技术、镜头语言、特效包装等方面,还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文化已经具备了现代感与大国气质。比如,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环节,将诗情画意融入了声光电的魔术手中;国产古装剧的拍摄在后期制作时加入各种特效,给观众带来视听震撼;时装剧里无论是美术、布景、运镜,还是服装、化妆、道具,都时尚新颖,使中国的现代气息得以有效传达。这些附着于内容外围的技术手段,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大国崛起的风范。

      回顾2016年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这些突出的亮点,很多是通过中外合作途径实现的。像《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这样的多国合拍电影“借水行船”,用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班底呈现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在国际主流市场传播。还有展现近代华人在美国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纪录片《金山》,同样得益于中外合作,以真实的影像力量,向西方国家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尽管这些合作还未形成成熟的经验、稳固的模式,尽管我们的成功更多地集中在个案而未形成规模,但我们在交流互动中将文化延伸到世界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不过无论方法如何创新,形式怎样突破,中国文化行走国际时仍需坚守文化自觉、保持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加有力、有效,从而实现文化自强。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9日 05版)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