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美大糯粿
本报讯(许颖)近日,走进云霄县莆美镇莆东村,不时传来“咚、咚、咚”木槌捶打石臼的声响,这是家家户户在制作莆美大糯粿。
莆美大糯粿的制作工序比较烦琐,糯米和粳米以1∶1的比例混合,加上少许小苏打浸泡两个小时,再用机器搅碎成米浆,放在木架子上沥干水分;沥干后的米浆倒进盆里和匀,分成小块塑成环状生坯,再上锅蒸半个小时;蒸好的熟坯倒进石臼,用木槌捶打出黏性,这道工序需要一定的力气和捶打功夫,两个人需要默契配合,一个捶打,一个手蘸上米汤翻动熟坯,这样才能保证捶打出来的大糯粿有黏性,口感更香更糯;最后,还需要边抹油边揉熟坯,放到盘子里塑形,最后进行盖印和点红,整个过程算下来差不多要6个小时。
走进莆东村一户人家,正在抡木槌的是66岁的张两喜。他抡着15斤重的木槌捶打不停,几分钟下来,额头就冒出汗珠。村民说起张两喜捶制的大糯粿,都竖起大拇指,因为他力气足、捶得仔细,做出来的大糯粿表面光滑,吃起来又糯又弹牙。没时间制作大糯粿的乡亲都会到他家购买,他家每年可以卖出2600多个大糯粿,光米浆就要用1800斤。
“我家祖祖辈辈都会做大糯粿,传到我这代已有四五百年了,我从十几岁开始捶制大糯粿,到现在也有50年了。”张两喜说,做大糯粿最重要的是捶制这道工序,捶得用力、捶得均匀,糯坯才能上劲,做出来的大糯粿才好吃。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莆下、莆东、莆南、莆北4个村的乡亲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捶制莆美大糯粿。
“我们莆美人都会做大糯粿,大家都是小时候看父母做,看着就会了。做了40多年大糯粿,我也是老手了,手感在那里,一个粿坯一抓起来就是一个一斤四的粿,刚刚好。”村民张素珍笑着说,“大糯粿现做现吃,热乎乎的蘸上白糖,又香又甜。要是放到隔天吃就要放到锅里煎,煎得两面金黄、酥酥脆脆,又是另外一种口感。”
莆美人制作大糯粿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新春正月十二、正月十三是莆美“姑婆祖”的祭日,莆东、莆南、莆北、莆下4个村2500多户人家都会带上大糯粿和酒肉鲜果祭拜,祭拜的大糯粿个数均为双数,如12、24、48等。
莆美“姑婆祖”指的是英济夫人张云,乡间称之为“云娘”。她生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九月十六日,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月十三日瞑逝坐化,逝后乡民立庙奉祀之。后嘉靖皇帝追封云娘为一品夫人,号英济夫人。每逢“姑婆祖”的忌日,莆美民众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英济夫人的信仰随着莆美张氏后裔迁居外地而传播四方,晋江、诏安、广东、台湾等地纷纷建庙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