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渠向东50载,这组数据现在看依然震撼人心!

2023年11月10日 

向东渠 谢鹏志 供图

本报讯 1970年,福建省云霄县,向东渠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按照建设计划,除了在地面修水渠,还要建设20多座高架渡槽。

这些高架渡槽有的要跨越湍急的溪流,有的要穿过十几米深的山谷,有的要横架千米长的低洼开阔地带,任务艰巨、繁重是向东渠的建设难点之一。

“我今年71岁,当时参加渡槽引水架拱的任务,我们那边的任务是全线第一危险的,到上面有30多米高。”向东渠引水工程建设者陈爱国介绍。

陈爱国参与建设的是车头渡槽。

两山之间,架起一座渡槽,看似常规,但车头渡槽的难点在于山谷间有一条河,在水面上吊起木拱架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不仅如此,工期也很紧张,为了赶在汛期前完成木拱架吊装,工程不得不开启倒计时。

就在大家日夜赶工的时候,工地收到了第二天即将下大雨的消息,如果不在洪水到来之前将木拱架吊装并实现固定,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齐心协力,将木拱一点点吊起。然而当木拱被吊到最后还有30厘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吊到那边就上不去啊,到那个上面还差30厘米。当时指挥部就做了一个决定,用人工把它拉上去。”陈爱国表示。

要在宽仅0.2米、高30米且摇摆不定的木拱架上排除故障,难度实在太大。这时,17岁的陈爱国毅然站了出来。

在七八层楼的高度、没有安全带保护的情况下,陈爱国沉着勇敢成功地排除了故障,展现出过硬的技术和经验,为车头渡槽施工勇闯难关、立下大功,确保工程如期推进,他也因此被赞誉为“豹胆高空排障英雄”。

向东渠在向前延伸,输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渠道输水、渡槽输水、管道输水,现在来到了海边,甘甜的漳江水又是如何越海来到东山岛的呢?

为了实现跨山越海,技术人员仅规划路线就改了3次,提高源头大坝20米、加宽加高渠道、提高水流量……让水进入东山县后能自流灌溉,工程设计更是数易其稿。

“东山县的县委做出决定,要跨出海岛与云霄人民共建向东渠,发动了1万多位建设者,提供大量的木材。”向东渠引水工程建设者谢鹏志表示。

想要把渠水引到东山岛,还要修建一座跨海引水渡槽——八尺门渡槽。

相比陆地工程而言,建设这座全长4400多米、高20米的悬空越海渡槽更是难上加难。

八尺门渡槽横跨大海,施工过程中常有六七级以上的大风,建设者们顶风冒雨,将每跨七八吨的U形钢丝网水泥渡槽吊装到海堤上空20米高空,并使每一跨精确合龙,无缝隙地衔接起来。

在缺少大型吊装机械的年代,要完成吊装拼接任务是困难重重的事情。

技术革新小组没有丝毫退缩,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部重达5 吨、高达30米的“∧”字形龙门架,为拼装工作的加速进行创造了条件。

云霄和东山两县久因水困的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目标紧紧奋战在一起。

最终,经过 240个日夜奋战,57座槽墩、560米长、20多米高的跨海渡槽顺利建成了。从漳江引来的甘泉,通过八尺门渡槽一路奔涌向南,直达久旱之地东山岛。

1973年3月12日,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大喜之日。这一天,向东渠胜利竣工通水,云霄县举行万人庆祝大会。

随着第一波漳江水到达东山县红旗水库,水利水电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云霄与东山两县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干旱困境。

向东渠工程的一组组数据在今天看来依旧震撼人心:渠道总长85.81千米,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越15条溪流;两座长492米的隧洞、两座长80米的滚水坝、18座总长7335米的石拱渡槽、1座长637米的双列倒虹吸管,还有排水闸、溢洪堰、便桥、涵洞等大大小小建筑物447处,灌溉面积达到1.33万公顷……这个庞大的系统水利工程,是5万多位建设者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

有了可靠的水源,云霄、东山分别增加了16万亩、7万亩农田,历史性地解决了两县百姓千百年来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难题,从根本上解除了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威胁。

五十年过去,向东渠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云霄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谱写“奋进新征程、建功新云霄”的新时代发展篇章中绽放出永恒、耀眼的光芒。

上篇:上世纪70年代,他们劈山跨海,一钎一锤开凿人造长河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1 云霄乡讯
云霄县融媒体中心

↑ TOP


http://www.zzyxxw.com:8080/Img/2023/11/20231127d7b39ec964404698a4cf445f314f2050.jpg
云霄乡讯(版权所有禁止盗链)
http://zzyxxw.com:8080/m/content/2023-11/10/001949.html
云霄乡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