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南山寺原名前涂岩,又称南山岩,俗称“莆美岩”,地处莆美镇莆南村虎仔山,位居将军大道西侧山腰,依山势而筑。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始建,清乾隆十八年(1760年)重修。《漳浦县志•卷二•方域》载:“南山庵(即莆美岩)在南山阿,弘治间乡人所建。潮水自北岐入,注满诸溪,与菜畦、稻圃相隐映,足供胜览。”仰望起伏群山掩映下的岩宇,只见嵯峨黛绿的南山中,布满着蓊郁荫翳的树木。云层缥缈的湛蓝天空下,一组黄墙碧瓦的建筑群分外醒目。置身这一雅趣盎然的佛光宝刹,怎能不催发游人陡生登高览胜的思古悠情呢!
寺院坐西南向东北,面朝大臣山,俯瞰云霄城,为明代弘治间云霄庠生林文贡倡建。寺分上下两殿,由山门、院落、前殿、回廊、后殿与两侧厢房共15间组成,占地1500平方米。
山门悬匾“南山寺”,两侧镌联“南山传色相,西竺转毫光”。前殿为观音殿,两旁配祀十八罗汉,木屏后檐下设韦驮殿与后殿相望。观音殿前台明下是宽敞的院落,院墙拱一圆形花窗。
正面黄色花墙灰塑“南无阿弥陀佛”,檐下彩绘山水花鸟图案,山门左前方建一银炉亭。后殿台基高踞,属于面阔5间、进深4间、单檐悬山顶的抬梁式木石建筑。
殿前砌条石护栏,两侧回廊辟台阶通前殿。前后殿之间,有石砌方形“放生池”作假山鱼池,引入山后清澈甘冽的虎尾泉水,形成久旱不涸的天井。一群红鲤花鱼游戏于石穴之中,供游人投食观赏。
寺宇大殿佛龛上祀奉三宝佛像,前金柱横楣上悬匾“大雄宝殿”。后金柱横楣上悬挂一方木雕金字万岁竖匾,上书“皇帝万岁万万岁”,周围环饰卷云飞龙图案。
据考证,此匾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末遗臣张天维、住寺僧心在和尚遥祝朱由检皇帝31岁生辰的遗物。笔者不禁回想平和灵通山有一摩崖石刻“天子万寿”。这处石刻位于狮子岩东侧旭日岩下,崖壁参天耸立,崖面经人工雕刻成凹入阴碑状,上镌楷书“天子万寿”4大字,两侧题款“龙飞崇祯庚辰季冬之吉”“臣张士良稽首拜祝”字样,书体端庄劲挺、隽秀大方。查《明史·卷二三·庄烈帝纪》:“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生。”崇祯庚辰(1640年)季冬,正是明皇朱由检31岁寿诞。崇祯十三年季冬十二月,从河南副使任上退职回籍,隐居于灵通山的前宁波知府张士良(号起南,字思源,云霄菜埔人)择吉日良辰命笔遥祝明皇寿辰,将一腔忠君爱国之心镌刻于崖石,虔诚地叩行君臣之礼,祈祝大明江山万年永固!这一情形,正好与南山寺万岁匾如出一辙,是万岁爷崇拜和改朝换代的余绪。
查阅《云霄厅志•列传》《张氏旧谱状略》载:张天维(1593~1655年),字中贲,号鹏海,早年从师于黄道周,明天启元年(1621年)中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登进士,历任山西泽州、河北沧州知府,屡有德政。后遭诬陷回家就闲,是一个心系民瘼、忠实朝廷的退职官吏。他平素“放怀诗酒,心在高僧,结空门友”,曾与宗亲张士良一同赴诏安官陂长林寺道贺佛院开光。张士良《长林寺记》云:“(长林寺)经始于癸巳年(1653年)腊月,竣事于甲午年(1654年)葭月。予乃邀中贲弟(张天维)与道宗弟共承叶之,则又以长之一言为禅弟志庆,兼为之劝勉……”可见,善结空门友的张天维同长林寺开山僧、闽南“万姓集团”首领万五道宗,以及家乡南山寺住持心在和尚同为佛门道友,跟南明背景下早期洪门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山寺前傍路右侧一天然岩石上,镌刻行书“白云古道”4字。书体奇古冷峻、别具一格,字径15厘米。经考证,这是明武英殿大学士、南京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应其门人莆美人张天维、前涂人林翰冲所请,题镌于林氏父子读书处梅亭入口处。林翰冲是林偕春之弟林弘春之子,也是嗣子林毓榛的弟弟。他与张天维都是黄道周追随者,曾为恩师筑建漳浦讲舍明诚堂。《漳州姓氏·林姓》载:“林翰冲,前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韶州推官。”此题刻可印证黄道周与他们的师生情缘。
这位“心在祖师”陈广传是明末清初漳浦人,据说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的得道圣僧。《云霄厅志•卷二十•纪遗》引《漳浦县志》载:“广传,字心在,漳浦陈氏子,居云霄南山寺。每值斋粮匮乏,辄跪告韦驮,随有负担来者。初不识字,后通内典,学吟诗。顺治己亥(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自知当死,集诸徒众,沐浴更衣,登龛趺坐曰:‘我候道友泽云来也,今到山门矣!’俄泽云至。即日占一偈云:‘我欲临行自出山,西归无碍妙其间。静时写意从心静,妙解如来证法班。’语毕而逝,异香满室。”关于心在祖师的情况,虽然史料较少,但因其兴寺教化向善有功,大雄宝殿右侧厢房佛祖堂供祀有塑像,非同于寻常的出家僧。
大雄宝殿前殿高悬一方长2.02、宽0.77米的金字匾额“西方佛地”,字体遒劲。着款“时乾隆岁次癸酉蒲月榖旦,协镇云霄等处地方参将管游击事满纪录一次时恭敬”,启首章“觉悟群生”,落款章“时泰之印”“岳贞氏”。据《漳州府志•卷二十三•职官》载,时泰系清正红旗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云霄营游击时,于乾隆十八年题赠此匾。大殿左侧与用斋食膳房之间旷埕,立有一块高2.13、宽1.95米的天然蟾石,石面中部经人工雕刻,形成宽0.42、高0.47米的平整碑状。四周环饰边框内镌:“六都莆美信士柳望喜捨铜钱二千,入于本岩香灯,万代供养三宝,祈求子孙昌盛。隆庆二年四月日立。”字径3厘米,是1568年由供养人柳望所题镌。有趣的是,这膳房还是监斋爷的斋堂。香客前来行香,常来向塑像上供,请他鉴别和监察供品。
大殿右侧的厢房原称“佛祖堂”,配供地藏王菩萨。
南山寺内至今珍藏黑漆金字木雕楹联多对:一有“三宝慈悲愿尔众生归觉路,一心信善何难随我到西天”。
二是“即佛即心参透处在清磬木鱼之外,无遮无碍兴到时踏白云芳草而来”,题款“民国三十五年秋,徐邑尊炳文招游南山寺,同行者为吴秘书受椿、李秘书航、高科长忠伦、张邑绅永芳,书此以志鸿爪。总纂《云霄县志》龙岩郑丰稔题并书,时年七十四岁。”三为“至味无甘苦智果咀回刹那间便知觉悟,大道有津渥慈帆扬起平白地普渡迷川”,题款“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仲春之月,莆阳张邦国、张佳音、张梦井仝敬叩”。四乃“苦海无波城郭人民观自在,星辰河岳拱如来明心见性”,题款“民国三十五年冬,南山寺重新纪念,古罗徐炳文”,系民国云霄县长、连城人徐炳文所书镌。
他既踏白云古道寻芳而来,就应参透清磬木鱼,达到即佛即心无遮无碍的境界。此中蕴含参佛礼禅的明慧视界、胸有丘壑的民本思想,有妙缘觉悟尽在其中!而乐作明心见性、心中有民的父母官,不正是从宦礼佛者博大性情的写照吗?
南山寺西侧隔巷的南屏书院,为明太史林偕春及其父林文贡读书处。原来此处有一个石室,室后植梅花一株,建凉亭一座,谓之“梅亭”。后来子荣父贵的林文贡,认为此处是个祥光凝聚的风水宝地,遂倡议建造佛寺于石室左侧,邀请莆美士绅讲学其中,成为南山寺的发端。受清光绪九年(1883年),云霄厅绅商各界募款于兴建云霄厅城云山书院的影响,光绪二十年(1894年)当地民众为纪念林文贡、林偕春父子,也于南山石室遗址建成一座前连梅亭、庭院,一堂二室的硬山顶木石建筑,取名“南屏书院”,雕刻林偕春坐像供祀于神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