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汤毓贤) 唐初陈政、陈元光奉诏率中原87姓府兵从河南光州固始南来平定啸乱、开发闽南、创建漳州,将南徙中原文化与楚越文化融合,再经本土化积淀演进,形成带有河洛祖根与海洋文化特质的中华文化支系闽南文化。伴随漳籍先民足迹,这一闽南文化族群又在拓土旅程中,移神勇闯南中国海,在南海诸邦华人社会延续原乡文化,融铸为唐山文化链结。开漳圣王文化承载着华夏移民守土开疆、拓边惠民、和融民族、传播文明的历史积淀。陈氏父子通过开发经营,发展南、粤东、闽西,乃至全闽经济文化,启动漳州开发建置史。开漳圣王信仰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闽南文化的核心。中原文化在闽南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千百年盛传不衰。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形象再现陈圣王巡视戍境,备受民众拥戴场面,而蕴含中原源流的闽南语亦称河洛话,也由开漳府兵传入,流行于闽南、粤东、台湾及南洋,显示开漳文化的影响。陈元光是唐垂拱二年漳州创建者和首任刺史。他通过实施绥靖开发,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东南边地,奠定闽南文化根基。陈将军殉职后,后世尊“开漳圣王”,历代庙祀馨香,广及海内外。
从唐朝直到清代,封建皇朝褒封追赠多达22次,仅两宋有15次。如北宋敕庙号“威惠”,南宋封“开漳州主圣王”等,推助开漳圣王信俗官民共祭。自陈氏父子平定闽粤,在漳江流域始建漳州后,唐山文化逐步衍播海外。早期阿拉伯史学家载称,唐代中国对外海港包括广州和古漳州在内。当时发达的漳江航运,不仅吸引嗣圣元年,“胡商”康没遮来沐浴温泉,也留下高僧传教设坛史迹。唐末黄巢之乱,不少闽粤人泛海播迁台澎及南洋。五代福建对外贸易港有漳州、泉州、福州。如南唐保太年间,三佛齐国(今印尼旧港)“蕃商”李甫诲贩运香药易钱后,捐建云霄将军山普贤院,还委请知州延僧住持,兼顾陈政墓香火。元军攻灭宋室于闽粤海疆,追杀抗元陈氏、许氏等世家大姓,少数族亲避祸潜逸南洋、台澎定居等。大批涉洋闽南族群,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马车夫,又成为开发南中国海沿岸的主力军。郑和七下西洋开启西洋航路,更多闽南人移居开拓马来半岛。如嘉靖四十二年,饶寇张琏率余部从云霄港潜逸,夺据三佛齐自为国王。万历六年,潮汕海澄人林道乾率众开发北大年,有闽南、粤东人随行谋生。明末暹罗东部,有定居春武里的潮州人、垦殖宋卡的闽南人两支垦荒集团,以致葡萄牙画制马六甲城图,有了中国村和漳州门。龙溪籍郑芳扬被任为甲必丹,管理华侨事务。天启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厦门、海澄招募华工,漳州大批破产农民、工匠前往。17世纪大航海时代中后期,郑氏海上集团控制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航线。郑成功抗清、闽南天地会反清起义,又出现漳州人为主下南洋高潮,当然也有建国立邦的华裔殖民者。先民们到达开发地,移神和垦荒几近同时。远涉南洋的开漳将士后裔,同当地民众一道种植经商、开拓建设南洋,成为唐人文化和闽南文化传播者,建构了“唐人文化圈”。
开漳圣王信仰以祖根文化、亲缘神缘为纽带,也是世界性民俗信仰。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传统习俗,深刻而广泛地影响拓海外华人的价值文化观。民俗交流神缘纽带的建构,具有很强的宗教凝聚力。早期拓展南洋的同胞,既是南中国海沿岸的开拓者,又成为华人对南中国海沿岸实施有效管理的法理依据。开漳圣王信俗在南海诸邦联结了地缘神缘和血脉亲情。尽管早期血缘宗祠未启,但故土情思和本源情感,使他们以祖籍地为纽带,结成协调共济的地缘关系组织。随身而来的家乡保护神,自然会在艰辛创业中,充任了神圣的精神殿堂。其主要因素,一是筚路蓝缕的精神脊梁,二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三是地缘关系的组织力量。无不凝聚着先贤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坚守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进入21世纪,海内外开漳文化寻根之旅方兴未艾。从2006年新加坡保赤宫,主办首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以来,又有台湾宜兰、福建漳州、大马槟城、泰国曼谷、台湾台中和缅甸仰光相继举办7届;马来西亚也举办3届开漳圣王文化论坛;而从2007年开始,开漳祖地福建云霄隆重举办8届开漳圣王文化节,这都充分说明开漳圣王文化薪火势头正旺,传承开漳文化、弘扬元光精神,已得到世界各地的响应。精心呵护漳籍同胞共有心灵家园,传递民族文化向心力,建构开漳圣王全球信仰网,有利于加深中华文化认同归属,既为开展中外交流或对台联谊打下心理基础,又为此信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蓄丰足的人脉资源。由此可见,弘扬开漳圣王文化,是推进华夏文化联谊海外的金桥,有利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愿景。
十二生肖广场
展厅一览
开漳历史文化纪念馆展厅
陈政、陈元光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