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御史岭土地信俗文化
上坑村原名象坑村,现属云陵开发区管辖。东依山与白塔村交界,西与前涂村接壤,南临马山村、益宝山村,北与山美村相邻。全境属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位于小盆地中央。漳江支流南溪自东南绕村向西北而去,国道324线穿境而过。村后象山隔溪与狮山相望,有“狮象把水口”之说。明永乐年间,有唐郭子仪后裔郭志仲从漳州龙骇瀛(龙眼营),移居原漳浦县白塔堡(今云霄白塔村)开基,正统年间卜居象坑堡(今上坑村),成为云霄郭氏主要聚居地。
御史岭土地庙坐北朝南,位于漳南古驿道东侧山坳高处,《云霄厅志》载:“御史岭,在下坛保”。左侧依山傍水,水势由西南转东南向北汇入大江。途经盘陀岭蒲葵关、古楼驿、七里铺、云霄镇、竹前驿的古驿道支线穿过伯公庙右侧。常山华侨开发区下云村有狮子庙,供奉的是开漳圣王神系。殿前外金柱镌联“御史岭南曾扫雪,蒲葵关上旧停骖”,系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时所刻,联文实证漳南古驿道有过往人流熙熙攘攘,是研究御史岭文化又一例证。伯公庙前后有走势平行的两重手砂,居近侧是俗名云前山支脉伯公山;远为大帽山走势,呈左手砂自西南面逆水缠绕环护,地旺而气聚。此地属坐壬向丙的地元龙身,聚气天神人合一,面向下坛虎头山虎咀口,有安地头、化煞气之功效。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福德公、福德爷、土地爷等,略称“土地”,是我国古代民间广泛崇拜的掌管土地之神,又是中华民俗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土地为农耕文明之本,土地安定、五谷丰登是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依靠,即所谓“有土斯有财”。民间也多视其为财神与福神,因此对土地公的祭祀膜拜也就成为古时百姓最普遍的一种信仰。以至于在每城每地、街头巷尾,甚至一家一户都能见到土地公的神祇造像。
御史岭伯公庙以土地神民俗信仰为中心,旧时四周树木茂密,泉水充沛,环境优美,是御史岭公园的文化支点。庙为一殿一亭、单檐硬山顶的单体建筑,规模较小,前辟埕地。曾历多次修缮,现为2003年改建时原貌。神龛坛三开间,主祀伯公、伯妈樟木座像。左右分别祀奉有应公神主、观音等神尊雕像。大门嵌瓷匾“福德正神”,两侧贴瓷砖墨书“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居外立墙头镌“境自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此庙供奉的伯公身披广袖大袍,头戴官帽,手持元宝端坐凳椅,酷似一位白须红颜、慈眉善目、憨态可掬的地方老员外;伯妈则为手抱男孩端坐的年轻妇女模样,神态端庄温和、面目慈祥亲善,与伯公并肩而坐。
御史岭土地庙存续时间早于上坑村开基,是当地郭氏民间信俗文化发祥地。由于地处上坑村境内,后来的庙祝均由郭氏充任,有多种传说流传至今:一是土地伯公能庇护农牧业收成,保佑六畜兴旺。在农业社会里,方圆数十里的农户卖猪或母猪顺利分娩,往往挑着猪肉、灌肠、烟肠、油饼、蒸馍等,到伯公庙献供谢恩,祈求来年财源广进、母猪多奶、猪崽无恙,再求写个“六畜兴旺”红灯笼,插上一束庙周群生的“芒草”,表达“芒草枝,饲大猪”的良好祝愿。甚至连确定猪舍方位、猪槽方向也常来问卜。二是伯公、伯妈保佑人们长命百岁。上坑村历来有让幼童被认做“契仔”的习俗,即信众带来幼童,祈求伯公、伯妈认“契仔”。每年八月十五,这些“契仔”都要到庙里祭拜过节、交契仔米以图佑护,在庙边大榕树下用餐,直到15岁履行“牵出花园”成人礼后才算礼成。三是伯公是过往商旅民众守护神,护佑经商兴隆、旅途平安。此庙位于漳南古驿道旁,向来影响广泛,信众遍布云霄、东山、诏安四都、梅州,平和、漳浦。相传农历二月初二伯公诞辰、八月十五成道升天日,都是伯公庙最热闹的日子,演潮剧、乞大龟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与此形成当地独特的土地神信仰文化。而伯公“认契仔”习俗,也是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御史岭伯公见证了郭氏先民耕读传家的历史,伯公文化深刻地影响郭氏人家,成为当地姓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00年来,许多郭氏子孙拜别御史岭,怀揣伯公、伯妈香灰外出谋生,或从政经商,或从军任教,将御史岭伯公文化传播开去。
御史岭伯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