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乡讯电子报

2023年11月10星期五
刊号:CN035(Q)-第0026号

云霄乡讯综合 上世纪70年代,他们劈山跨海,一钎一锤开凿人造长河 一渠向东50载,这组数据现在看依然震撼人心!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云霄乡讯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70年代,他们劈山跨海,一钎一锤开凿人造长河

向东渠主题雕塑 戴园笙 摄

向东渠教育实践基地 吴叶青 摄

本报讯 漳江,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河流之一,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云霄县人民的“母亲河”。云霄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虽有漳江流贯全境,但是水位太低,两岸得不到水源灌溉。千百年来,十年九旱,人们只能任由江水奔流入海。

上世纪70年代初,云霄县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春旱。而在与云霄隔海相望的东山县,同样是年年与旱灾抗争,旱情比云霄更严重。

一边是云霄有水无法用,一边是东山几乎无水可用,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水的难题,担任云霄县主要领导的李文庆,召集云霄县领导班子和水利干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大胆地提出了从漳江上游筑坝建渠、引水灌田的规划。

巍巍山岭之间,要架起一条贯穿全县的引水渠,需要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越15条溪流。而当时云霄的年财政收入只有30万元,项目需投入1000多万元。加上技术落后,甚至没有造桥铺路的基本设备,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可谓难比登天。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李文庆计划扩大工程规模,利用这条引水渠,同时将水引到东山县,帮助东山人民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于是,这项大型水利工程被命名为“向东渠”。

“东山如果没有漳江的水,再过几辈子,也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现在经过测量,水可以过东山,东山如果参加的话,我们两个县联系起来干。我说水如果不能过东山,不算我们修水渠的胜利。”中共云霄县委原书记李文庆介绍。

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吴荣金带领技术人员白天测量,晚上画图,方案几易其稿。最终决定把漳江水引上山岗,流入渠道,灌溉沿渠农田。

最终向东渠确定下来的工程线路纵贯云霄,经马铺、下河、城关、莆美、常山、陈岱,跨八尺门渡槽进入东山岛,跨山越海,全长85.81千米。

1970年9月,一份“动员令”,瞬间吸引了全县人民的目光。军人出身的李文庆,将这项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工程视作“攻坚战”。他组织召开誓师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团结一心,立即投身这一伟大事业。

云霄县劈山凿渠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隔壁的东山人民。他们热烈响应,主动承担了在云霄境内建一座滚水坝,打通两个隧洞的任务,还负责开挖建设30多千米长的渠道,架设4000多米长的渡槽。

在众人满含期待的目光中,向东渠破土动工。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众自带工具、自带口粮、自带铺盖,满怀豪情地投身建设。

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有一份人们争先传阅的刊物:《向东工地战报》,其主要目的是宣传向东渠的意义和工程进度,表彰先进,公布技术革新信息等。

“我们两三天就出一期,一共出了100多期。”时任向东渠引水工程指挥部政工组组长曾祥生说。

一份份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战报,鼓舞着人们奋勇向前。

在距离指挥部最近的风吹岭槽段,被誉为“向东渠渡槽战役”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由于钢材和水泥等物料紧缺,技术骨干们决定就地取材,用坚硬的石头构筑渡槽。

向东渠引水工程,仅云霄段就计划建设总长3000多米的石拱渡槽,高度从十几米到三十几米不等,共需要规格石材3.5万立方米,总重量约有8万吨。为了获取工程所需的石材,广大民众手握钢钎,背灼骄阳,一锤一锤地敲,一块一块地搬,顶风冒雨,日夜兼程。

建设向东渠,有一些村子并没有直接受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参与其中的战斗热情,云霄县洲渡村就是其中之一。

“县委发出号召,要解决全县的用水问题。应该承担这个责任。”时任福建云霄洲渡村党支部书记方松有表示。

在建设过程中,还涌现出一支大名鼎鼎的“铁姑娘突击队”。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在百里长渠上顶起了“半边天”。

时间紧,任务重,人民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以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劈山凿壁,跨海造渠!

闽南大地上的漳河流域,一条“长龙”即将横空出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云霄乡讯报社 版权所有:云霄乡讯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