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谢榕)云霄人“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春茶一杯沁飘然,没有什么比一杯春茶,更能让人品味春天。云霄的春茶像是使命必达的信使,送抵千滋百味的无边春意。品味云霄,从茶香之旅开始。
放眼云霄县四百多米高海拔的泮坑专业茶村生态园,茶山连绵、满眼青翠,一片蓬勃生机,宛如绿色的海洋。相传,清初的时候,祖籍莆美镇莆美村的漳苑茶庄张氏后人看中了泮坑的山水,上山种茶,随后从1958年老茶厂建厂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历经盛衰,目前泮坑社区坐拥着2500多亩的茶园,肉桂占百分之二十,黄观音占百分之八十,一年黄观音可以生产10万斤左右。
只见茶园里,一丘丘低矮的茶树犹如伪装完美的士兵,墨绿、葱绿、深绿……昂首挺胸地占据着整个山坡,整齐地排列着。茶农们背着茶筐,移步于碧绿诗行的茶海间,手法娴熟地把茶一叶一叶地收获进背篓里。闭上眼睛深吸一口,那沁人心脾的香味飘至鼻间,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目前,泮坑社区总共159户,600多人,家家有茶山,人人会种茶、制茶,祖祖相传的精湛制茶技艺,使这独特的老茶村成为云霄一道靓丽的风景。抓、抖、搭、压、甩……茶在手指间舞姿翩跹,历经阳光与火的淬炼。茶从一片树叶生出百态千姿、万般风味。“保留手工制茶是为了提高茶的质量,机器制茶是保证茶叶的生产规模”,泮坑茶农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并行,辛勤的茶农秉承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劳动农民特有“爱拼才会赢”的美好精神,这是对茶道和茶心的坚持,勤劳的泮坑茶农蹚出了一条茶叶富农、茶业兴村的产业振兴之路。
满村茶香,满山碧,这是云霄海拔最高的村庄——白石村的真实写照。在白石古茶树群落观光园里,茶山碧绿,一丘丘茶园,随山势起伏,如同绿色的波浪。墨绿、葱绿、深绿……昂首挺胸地占据着整个山坡,排列整齐,辛勤的采茶人忙碌地穿梭其中,如同五线谱中灵动的音符,谱写出一首茶园“春之歌”。点染了春日大山的绿意。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绕行,一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盘山而上,窗外尽是苍翠欲滴的绿,千米海拔之处,成片古茶树在浓雾里越发显得苍翠,极目远眺,茶色满溢,引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至,探访这极美的“绿野仙踪”。
白石村大帽山生长着迄今发现的福建省历史最早、分布最广的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大帽山、小帽山及周边山地,总面积达7800多亩,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这些古茶树生长年限长、树体高大,目前发现的根茎部茎围最大达170厘米(直径54.1厘米),树高最高约7.9米。根茎部茎围超过50厘米的比比皆是,叶色、叶片大小、花果等性状形态各异,属实生群体,种质资源丰富,是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库,在其200亩的核心区就已发现190余株古茶树,当地村民历来就有采摘利用古茶树的传统。
2016年,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正式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云霄县茶业站把大帽山古茶树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建档、编号、挂牌。目前,白石村百年以上古茶树保护率达 100%,该村也成为云霄茶树原产地、茶树规模种植发源地的 " 活化石 "。目前白石村全村种植茶树1000亩,每亩年产量100公斤,每亩年效益12000元。
在云霄县,有一座山叫梁山,明代开始因盛产茶叶闻名遐迩,古籍《漳州大明府志》里记载,正德年间,梁山的茶叶属于漳州地区的贡品茶。九十年代,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梁山茶曾一度没落。如今,古茶山盛景重现,初春的梁山,烟雾缭绕,茶香氤氲,犹如茶的海洋。
在顾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茶叶种植基地里,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千亩茶园碧绿青翠,长势喜人。星星点点的采茶人,在梁山之中将绿意揽入怀兜。俗话说烂石出好茶。梁山四季分明、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土壤矿物质营养成分丰富,土质属于砂砾土质,石头带砂、砂又带土,适合茶树生长。
梁山人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依托肥沃土壤,以天然植被凋落物为肥料,减少人为干预,使其茶叶自然生长,生产出真正的原生态茶叶。同时,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准则,打造标准化生态茶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手工制茶费时费力,杀青、揉捻、理条、烘焙几个步骤都是由人工来完成,是一件体力活更是一件技术活。传统的手工做法,使梁山茶充满了浓郁的“古早味”,加入了制茶人独具“匠心”的手工茶,比机械茶更香,味道更醇厚,也更耐泡。
幼小茶苗逐渐长成翠绿茶树,绿化了山林,造福了百姓,带来了利润,搞活了经济……一片小小的茶叶撬开了茶农门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一幅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这梁山上正徐徐展开,昔日“烂石”荒山变成了如今的“生态银行。
云霄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业助农兴农带动效应日渐凸显。山,因茶而美;人,靠茶而富,茶产业蓬勃兴起,生态乡村游方兴未艾。山与茶的“纠葛”,就在爱茶人的汤碗杯盖中被铺展开来。喝一杯春茶将自己从忙碌的日子里短暂的解放出来,静静品味云霄茶的魅力,走进云霄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