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
在福建云霄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天然红树林群落。而随着冬季的来临,漳江口红树林陆续迎来了近万只候鸟栖息越冬,其中不乏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等。黑脸琵鹭,长着一张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和中国乐器琵琶很像,因此得名。
天气渐凉,到漳江口红树林越冬的候鸟数量正在不断增加,鸻鹬类、雁鸭类、鸥类等冬候鸟纷纷来这里越冬栖息或短暂停歇。11月底到12月初达到高峰时,这里会聚集上万只候鸟,其中最为罕见的要属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近年来,漳江口保护区分布的黑脸琵鹭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停留的时间也在一年年增加。
“从观测记录来讲,最高的时候是有观测到20只左右的黑脸琵鹭,那么除了一级保护动物之外,我们还有观测到有二级保护动物白腰杓鹬,还有阔嘴鹬等这些物种。可以说,漳江口保护区的保护和修护是卓有成效的,为鸟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栖息地。”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后张雅棉说道。
近年来,保护区不断加大鸟类保护力度,持续改善鸟类栖息环境。湿地内存在红树林内、林外光滩和潮沟等多种生物环境,为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后张雅棉表示:“它们不仅仅是给大型鸟类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也起到“生态工程师”的作用,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流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特别像招潮蟹、跳跳鱼等生物,它们通过摄食、掘穴和排泄等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不仅是非常好的指示生物,同时也是保护区内水鸟的主要食物来源。”
“黑面天使”: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属于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
黑脸琵鹭因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琵琶极为相似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
黑脸琵鹭全长约74厘米,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繁殖期间头后枕部有长而呈发丝状的金黄色冠羽,前颈下面和上胸有一条宽的黄色颈环;非繁殖期冠羽较短,不为黄色,前颈下部亦无黄色颈环。
作为鹳形目琵鹭属家族的成员,黑脸琵鹭长相独特,看起来威武霸气,适应能力极强,但事实上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也是中国濒危珍稀水禽。
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始于1994年,最初记录的数据仅有300只左右,因此该物种被列为濒临灭绝的极危保护对象,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
2021年2月5日,在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黑脸琵鹭从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黑脸琵鹭喜欢泥泞水塘、湖泊或芦苇塘。它们喜欢群居,每群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更多的时候是与大白鹭、白鹭、苍鹭、白琵鹭等涉禽混杂在一起。它们性情温顺,不太好斗,从不主动攻击其他鸟类。
黑脸琵鹭的捕食动作非常有趣,一边在水中缓慢行走,一边将嘴插入泥水中,左右摆动搜索,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出水面,将食物吞吃。
黑脸琵鹭通常是“一夫一妻”制,夫妻关系极为稳定。筑巢期大约为一周的时间,它们边筑巢,边相互亲热。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来到繁殖地区。
它们营巢于水边悬崖或小岛上,在临水的高树上筑巢。黑脸琵鹭每窝产卵为4-6枚,孵化期大约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雏鸟全身被有绒羽,除眼周外脸面并不呈黑色。一个月后雏鸟就能离巢,与亲鸟一起活动,学习捕食、飞翔的本领了。幼鸟长大以后,随亲鸟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黑脸琵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带,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脸琵鹭在福建的主要越冬地,也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云霄县的生态保护工作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 财经频道 三农频道 广东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