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博物馆研究员汤毓贤
漳江上游之滨有块圆形冲积小洲,呈浮水莲花状。明天启五年(1625年)以前,已在台地及周边形成聚落村舍,地属平和新安里,与西林村相邻。这块足以依险建城的天然屏障,有崇祯中后期原宁波太守、河南按察司副使兼大梁兵备道、菜埔人张士良为抗倭防寇之计,率众在村落外周夯筑城墙,沿墙营造土楼围屋格局。墙围布局马面和瞭望窗,墙顶列布城堞与枪眼,内围辟走马廊。这座圆形城堡用三合土环砌,外有漳水缭绕在抱,俨然城濠合围环护堡内1街6巷9井,带有明显军事用途,是世界最大土楼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堡北门篆额“拱极门”,门前立“贞德垂芳”石坊。而以此坊及“闺秀完人”“潜德幽光”匾为代表的明清节孝文化,构成此中国传统村落又一特色内涵。
1、贞德垂芳坊
菜埔堡北门外1.3米处的城隍庙前,有天启五年(1625)敕建的节孝门“贞德垂芳”石坊。坊表为4柱3间式石砌结构,由四根抹角方形石柱承贯,石阙庑殿顶,主梁正中雕刻宝珠,两端垂脊翘起,下以斗拱托梁。次楼主脊与垂脊也呈翘起圆卷状,柱镶斗拱支梁,架以两道平梁。牌坊明楼正中单面镶立“圣旨”竖匾,两侧配嵌浮雕加冠、晋爵太监立像。上枋梁横镌行楷大字“贞德垂芳”,字径0.25米;下枋梁镌宋楷“旌故处士张珍伟妻朱氏节孝之门”,字径0.15米。两侧次楼小平梁上各镶人物故事图案浮雕1方,人物造型精妙传神,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柱端对饰石雕卷草、鱼龙雀替。立柱镌有探花陈子壮赠联行书“鲤膳怡姑湘竹霜深斑有泪,熊丸课子阶兰日暖玉生花”,字径0.12米。正楼两梁间夹镶青石匾额3桢,总长2.57米,宽0.43米,上镌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乔承诏、礼部、贵池县令张士良的奏本原文3则:
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乔一本,为题请节烈照例旌表,以励风化事。内开一口朱氏,廿岁同牢,八年破爱,课子任甑底之生尘,奉姑怜机声之带月,所当照例旌表。奉圣旨,礼部知道。
礼部一本,为题请节烈照例旌表,以励风化事。覆看得朱氏溘失所天,摧裂无地,惟存怀抱中物,且有高堂。上没米之妇炊,况丁孤寡;断机之母教,更属贫难。合照例旌故处士张珍伟妻朱氏节孝之门。奉圣旨是准,给银叁拾两,行令本家自行起盖牌坊,该部知道。
新补直隶池州府贵池县知县张士良,为比例陈情,仰恳天恩,追扬祖母节孝,以重纲常,以光泉壤事。奉圣旨,礼部知道。
贞德垂芳坊系时任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乔为旌表张士良的祖母、儒士张珍伟之妻朱氏而请建,以彰扬她20岁守节奉姑抚子的贞德。《说文》:“姑,夫母也”,旧时妻称夫母亲为姑。清《云霄厅志·列女》载:“朱氏新安里人,儒士张珍伟妻。伟亡氏寡,年甫二十,养姑抚子,茹蘖五十年。后男具锦补邑诸生,孙士良为进士。天启五年,巡按乔请题旌表,准给银植坊。探花陈子壮赠联云:鲤膳怡姑,湘竹霜深斑有泪;能丸课子,阶兰日暖玉生花。一时名公赠诗歌甚众。”朱氏20岁守节,生活清苦,素有定志,在处境困苦、心情抑郁的艰难条件下,一如既往地奉养婆婆,抚育儿子张具锦成才。后张具锦补邑诸生,孙子张士良为进士,并新补知县后上疏旌表。礼部奉圣旨照例给银30两,行令本家自行起盖牌坊,题额“旌故处士张珍伟妻朱氏节孝之门”,以励社会风化。
请建者系巡按福建监察御史乔承诏,字扬名,号献荩,山西汾州府介休人。查《福建通志》第51册·卷10“职官志”载:“乔承诏,介休人,万历庚戌进士。”乔承诏系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南宫县知县,升江西道御史。天启三年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后任南京礼科给事中;崇祯元年任浙江道御史、太仆寺少卿。
赠联者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县沙贝乡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已未科一甲第三名“探花”时才22岁,为张士良同科进士。他初授翰林院编修,崇祯间累迁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政权礼部尚书、永历政权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后联合陈邦彦、张家玉起兵抗清被俘。其气节至死不屈,遭分尸于广州,史称“岭南三忠”,追赠番禺侯,谥文忠,其子陈上图荫锦衣卫指挥使。
初建坊时,张士良补为安徽贵池知县。此后相继出任太和府尹、礼部试同考官、户部郎中、宁波知府、河南按察司副使兼大梁兵备道等官职。其父张具锦号成轩,后荫赠宁波知府,有募建平和灵通山狮子岩等德行。菜埔堡创建时间已是他致仕返乡后,至少为崇祯中期,且迟于此坊表。
2、闺秀完人匾
菜埔堡西门附近有一座老宅院,中厅悬挂一方木匾长1.7米,宽0.7米,正中镌刻行书“闺秀完人”,上款“文林郎知平和县事彭适为”,下款“雍正十二年(1734年)节女张门蔡氏立”,均为正楷小字。此匾系雍正十二年,平和知县为菜埔张继未婚妻蔡氏女子的授匾,表彰其居寡守节的事迹。清《云霄厅志·贞节》载:“蔡氏,西林乡张继未婚妻,年十七夫殁。氏闻讣,禀命双亲,奔丧哀恸。后拜见翁姑,怜其老,忍死代夫奉养。家贫无赖,力纺织以供朝夕。翁姑病,侍汤药不少懈。雍正十二年,族绅张先跻嘉其节,为之立嗣,并呈请平和县彭以“闺秀完人”匾额表其宅。”《漳州府志·烈女》也有相关记载。
蔡氏名操,清初西林村人,17岁与菜埔村张继订婚后未嫁入门。未婚夫张继病亡后,以闺秀之身奔丧张家。她怜见其父母年老,不顾父母反对毅然为之守寡,靠缝补纺织供养家庭,细心服侍夫家父母。族中耆老张先跻感其贞节,帮她家置立后嗣延续香火,抚教孩子成长自立。张先跻将蔡氏事迹呈报平和县邑侯,雍正十二年(1734年),平和知县彭适题授此匾,悬立其家中给予褒扬。此间菜埔村仍属漳州平和县新安里辖区,刻匾古色古香,今存村民张增金祖屋,虽已剥漆,仍可判断为红底黑字,字体清晰可辨。而题匾者平和知县彭适于离任前所题赠。他为江南无锡进士、文林郎,雍正七至十二年知漳州府平和县事,对于研究封建伦常制度和地方民俗文化提供珍贵史证。
3、潜德幽光匾
“潜德幽光”节孝匾原挂于菜埔城北门内四合院主厅堂上,杉木所制,长179、高59厘米,内容为“潜德幽光”,上款“钦命吏部右侍郎、实录馆副总裁官、提督福建学政,纪录七次,恩普为”,下款“漳州府平和县故儒士张桢翰妻黄氏、子式龙妻方氏、孙故太学生振玑妻蔡氏三世节孝。嘉庆九年(1804年)孟冬之月穀旦立”。此匾为清嘉庆九年,吏部右侍郎、提督福建学政恩普为菜埔村漳州府平和县故儒士张桢翰妻黄氏、子张式龙妻方氏、孙故太学生张振玑妻蔡氏“三世节孝”所立。
清《云霄厅志·节妇》载:“黄氏张正(桢)翰妻,年十八于归,妊四月而夫故,矢志孀守。子武龙,娶方氏,生二孙:振玑、振瑚。而武龙亡,方氏时年二十二。振玑妻蔡氏,二十八岁夫故,一恸几绝。既而曰:白发姑在堂,幼儿在抱,伊谁之责?遂偕祖姑及姑共守。一门三节,人以为难。采恩学宪《幽光录》。”
恩普(?-1806年),字梦符,号雨堂、雨园,蒙古厢蓝旗人。曾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实录馆副总裁官、提督福建学政、户部右侍郎等。上引《幽光录》系“学宪”,即提督福建学政恩普所录,应是任时辑录个人所知忠烈义节事迹等的著述。“潜德”谓不为人知的美德,“幽光”即潜隐的光辉,就是指有道德而不向外人炫耀,就像隐藏起来的光辉。婆、媳、孙媳3代一起抱团守寡,足不出户、心如死灰,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于无形中为社会塑造了具有推广意义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至灵魂情感,成为传统节孝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受到地方当局深度褒扬,令人扼腕叹息。
4、坊匾启示录
菜埔村这些明清贞孝故事,反映封建礼教下古代妇女对爱情忠贞和对公婆至孝。宋代以来至明清,封建统治者特别重视和推崇理学节孝文化。一旦出个节妇孝子,会被全家族视为荣光,又能用另一种心情平复丧亲哀伤。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为其设立节孝祠,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祠外建大坊,春秋致祭;很多家谱也在首卷立“节孝”章。这不仅能倡导褒扬守寡节女,让其充分享有至高无上荣誉,也在实质上惩戒那些不贞和改嫁者。为此,诸列女载入地方志需反复核实、极为慎重。正如《云霄厅志》称:“作志惟列女一门最难。闺门之内,核实无从;幽陷之中,窥伺难到。严绳之恐贞心莫白,宽以为取,又保无鱼目混珠乎?”
节孝泛指封建统治者为旧时守节妇女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按清《云霄厅志》卷15·列女“按语”称:“伏查本朝旌典,凡三十岁内夫亡,寡守二十年以上者,例得题达,以阐幽贞。亦使其人知垂名不朽,愈坚冰蘖之心。而世知有善必扬,咸励松筠之操。”所谓节孝者,大多为青年时死了丈夫而开始守寡。她们奉养公婆、抚育幼孤,直至老死。在节孝妇女中,甚至有人开始守寡前,为表达矢志守节决心,而不惜割耳毁容等。然而,守节与不贞之间存在巨大的荣辱反差,对于历代妇女心理造成了强烈冲击和震撼,自觉将自己变成没有人生乐趣、人身自由的奴隶与奴才。她们长期守寡,一面小心奉养公婆,一面要压抑正常生理需求,心理大多有扭曲变态,导致对子女要求偏执古怪。尤其多年寡妇熬成婆后,对媳妇更是百倍严苛且横加责难。
节孝文化以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着社会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以上三者虽然仅是云霄地方志中《列女篇》一小部分,却构成菜埔村节孝文化而流传至今,成为菜埔堡文化中的另一奇葩和亮点。但封建礼制不顾年轻妇女遭受身心残害,而严苛妇女的所谓传统美德,又成为传统孝悌风习中的文化糟粕。只要我们能与时俱进地去理解并善待它,就能赋予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积极内涵,值得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