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乡讯电子报

2021年10月15星期五
刊号:CN035(Q)-第0026号

云霄乡讯品读 红树林:金秋迁徙季 候鸟如期至 云霄记忆 云霄发粿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云霄乡讯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霄发粿

我女儿小时候很喜欢吃一种名唤“发粿”的云霄粿。下港尾南阳街有一老伯,肩挑竹提蓝,一头蒸笼,一头煎盘,沿街叫卖。每当那吆喝声经过门口,我女儿并不叫唤哭闹,只用她乖巧的黑眼珠子盯着阿公,年迈的阿公是个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不管怎么忙,都要停下手中的问诊,颤巍巍地从系着布扣子的土制白色汉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两毛钱,叫阿东哥去买发粿,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小孙女狼吞虎咽,看着那白花花的白糖珠子将小圆脸涂抹成小花猫一样。念幼儿园的女儿是那么惊异地向我描述,那好吃的发粿里面有那么多的小窗子。

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阿公早已作古,我们家年年给他做祭,年年作祭的主食里都有发粿。我女儿每次从外地回家,老爸疼爱她,还把她当小姑娘宠着,总特地到西市场上买回热气腾腾的发粿,也如同当年的阿公一样,心满意足地看着她狼吞虎咽。

发粿是云霄人喜爱的食物。四时八节,祭拜天地公、神明、祖先,娶媳嫁女,乔迁之喜,庆丰收演社戏,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发粿。它绵甜细软口感好,老人孩子皆适宜,它不湿不燥易携带,行船赶路都方便,它大吉大利好彩头,馈赠亲朋情意长。

据了解,在闽粤台各地,家家户户喜食发粿,这个风俗习惯渊源悠长。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即一千三百多年前,开漳圣王陈元光建置漳州后,实行屯田,修建水利,兴办书院,通商惠工,将中原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闽南各地。发粿来自中原,是陈元光拓土开疆、行军打仗军中便于携带的主食,随着漳州的开发和繁荣就这样流传于民间。百姓出于对陈元光将军的衷心拥戴,每次祭拜中都以发粿为主食,以表达敬仰之情。

我的好朋友阿英是制作发粿的行家好手,每逢年关将至,家家户户祭拜都需要发粿,远的不说,光下坂村每家一桌,又需同时祭拜,预约多得阿英只好婉言推辞。繁忙时,左邻右舍都要来帮忙,家里除了原有的炉灶,还要在院子里临时支上炉子,几十个大蒸笼热气腾腾。

阿英家在云霄旧城门“大门楼”第一家,门口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两米来宽的小巷,我先生教训我说,别看小巷不起眼,这可是云霄城古时的“茶马古道”,现存唯一的“正南门”。阿英与她的丈夫都是当年回乡的知青,用当时的话说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农民”,因为有知识自然就先知先觉,为了养家糊口就学习做发粿的技术,也许是有文化肯钻研,也许是地灵人杰居家财源好,他们俩几十年做发粿培养了两个本科生,去年更是双喜临门,姐弟俩双双考上公务员,一时传为云霄城里“一门两进士”的佳话。因为发粿是大吉大利的祭拜主食,作发粿的商家也应该是吉祥如意之家,难怪她家的发粿人人竞相购买。

阿英做的发粿人人爱吃,其中是有缘故的,传统的做法是面粉加红糖,阿英经过比较掺进部分米浆,使得口感更绵软,传统的做法是用红糖,阿英加入了部分的白糖与砂糖,使得发粿的颜色红里透亮更香甜。做发粿的技术在于搅拌、炊蒸、火候,阿英都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难怪再远的地方都指名要买她的发粿。每一笼新出锅的发粿,阿英都要洗净手,虔诚地撒上红米、芝麻,意喻花好月圆,富贵安康,万事如意。

发粿好吃意好情更好。改革开放,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一路顺,一路发,“发,发,发”,真是老百姓心中最美好的祈愿啊。

(文/陈建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云霄乡讯报社 版权所有:云霄乡讯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