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心)县委乘着红军进漳的强劲东风,在云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小苏区。饶和埔诏县委抓住红军进漳的有利时机,向云霄方向拓展,开辟新区,继续坚持斗争。
梁山西麓地区的早期斗争
1930年12月13日,中共漳属特委将南北乡游击队合并,成立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红一支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活动区域不断拓宽。1931年8月9日,漳州县委将红一支队改称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司令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并指示王占春、李金发把活动区域推进到平和、南靖、漳浦、云霄边界地区,实施武装割据。
巍巍梁山,把漳浦、云霄两县隔开,东侧属漳浦,西麓为云霄辖。1931年秋,王占春、冯翼飞带领部分游击队员挺进梁山西麓地区,来到云霄浯田、荷步一带乡村,向当地农民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周木(云霄荷步人,革命烈士)当即加入红军游击队,跟随王占春、冯翼飞一起行动,边游击边宣传革命,在大洞、瓦坑、古楼等地撒播革命火种。
在漳州县委策动下,漳浦小山城农民武装抗缴国民党闽南驻军四十九师(师长张贞)派发的“飞机捐”。1932年初,邓子恢、王占春、李金发、冯翼飞带领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进驻小山城,支持小山城人民的正义斗争。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党和红军完全掌握了斗争主动权,逐步形成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红色区域。
小山城人民抗捐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云霄人民。瓦坑村民林水涌、林治国叔侄以探亲为名,到小山城找到邓子恢、王占春等领导人,要求游击队支持云霄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1932年2月,王占春、冯翼飞、周木率领游击队进驻大洞村,在朱氏祠堂召开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大会,荷步、岳坑、水头、大洞、大径、瓦坑、古楼等村的100多名农友参会。会堂正中悬挂一面苏维埃大红旗,两边悬挂“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大幅标语。会后,荷步、岳坑、水头、大洞、大径、瓦坑、佳园、古楼等村纷纷建立农会组织,在闽南游击队武装护卫下进行减租减息、抗捐抗税斗争,迅速在梁山西麓地区形成一片赤色区域,并与靖和浦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中央红军挺进云霄
1932年4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下,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同日,毛泽东在会见邓子恢、罗明、王海萍时指出:目前革命中心仍在农村,必须抓住时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向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4月22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现决以龙溪圩为中心,向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
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迅速挥师南下,4月24日攻克漳浦。4月26日,红军兵分两路挺进云霄:一路由盘陀岭进入云霄境内的古楼、瓦坑、佳园、后埔、小水一带;一路由漳浦沿海进入云霄境内的浯田、荷步、岳坑一带。驻守云霄县城的国民党四十九师残部仓皇后撤,退据诏安。4月27日晚,红军侦察小分队搜索进入云霄县城,国民党云霄县长带着一队警员连夜出逃。
《聂荣臻回忆录——红军时期》一文记述了这段史实:“……四月二十日遂占领漳州城。随后又占领离厦门不远的石码(龙海)和漳州以北的长泰,以南的漳浦、云霄、平和。”杨成武在《回忆中央红军东征攻克漳州》也确认红军进占云霄的史实:“……三军占了漳浦旧镇、云霄、平和,三军军部驻漳浦。”
中央红军进驻云霄梁山西麓地区期间,古楼、瓦坑、佳园、后埔、小水、大径、大洞、岳坑、荷步等村,全部赤化,村村组织农会、赤卫队,镇压反动地主豪绅,宣传红军政策,筹款筹粮,五十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这些人后来被编入红三团)。
红军进漳东风劲
中央红军攻克漳州,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醒了闽南大地,漳属各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漳州县委根据毛泽东关于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战略构想,借助进漳红军的武装力量,横扫漳浦、云霄、平和、南靖、长泰等县的地主民团,镇压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漳属各地的农民武装,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发展到六、七百人枪,并建立起各级红色革命政权,迅速形成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涵盖云霄荷步、岳坑、水头、大洞、大径、佳园、瓦坑、古楼等乡村,纵横百余里、连接闽西苏区的靖和浦红色苏区。
为了统一领导漳属各县的工农革命运动,在福建苏区省委具体指导下,1932年5月,成立新的漳州县委(1932年10月与漳州市委合组成立漳州中心县委)领导班子,蔡协民任书记,曾志任常委兼秘书长,王占春、冯翼飞为委员。同时,以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俗称红三团),总指挥蔡协民、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红三团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副团长和连排干部由中央红军中抽调的二十多名军事骨干担任,拥有800多人枪。红三团成为武装保卫靖和浦苏区,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建小苏区的主要力量。
红军离漳后,漳州县委领导机关由漳州南乡迁入漳浦小山城,担负起领导红三团和靖和浦苏区人民反击国民党残酷“围剿”、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重任
饶和埔诏苏区向云霄方向拓展
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极大地鼓舞了饶和埔诏苏区人民。1932年6月初,在诏安秀篆石下村召开饶和埔诏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余丁仁,下设秘书处和军事、粮食、土地三个委员会。会议决定在饶和埔诏辖区内“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要求各区、乡迅速展开分田分地运动。会后,饶和埔诏县委、县苏领导成员分赴各地指导工作,余丁仁同志分工第四区的分田建苏工作。对于诏安官陂、秀篆,平和大溪这些老区,主要是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对于云霄新区,主要是帮助各村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在余丁仁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云和诏边、云和边的红色村庄相继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组织,至8月底,已建立起陂下、仙石、龙透、七高石示、梅林、曲溪、金坑、三星、乌螺、大仑、枧脚、石示美、石鼓、新楼、客寮、桥头、粗溪、湖洋、乌石坑、龙镜等20个村级苏维埃政权,并与诏安苏区、平和苏区连成一片,成为饶和埔诏苏区的组成部分。
1932年9月14日,国民党粤军四十九师会同数千民团进攻诏安龙伞岽。敌人采取“进剿一村,烧杀抢一村,攻占一个山头,焚烧一个山头”的战术,对饶和埔诏老苏区施行惨绝人寰的毁灭性破坏,许多村庄连同周边的整片山林被焚毁,财物被洗劫,数百名县委、县苏及区、乡干部、革命群众被捕杀,饶和埔诏第三连损失惨重,斗争形势异常险恶。更严重的是,由于敌人的重重封锁,饶和埔诏县委失去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刘锡三、余丁仁带领仅存的二、三十名游击队员分路突围。
余丁仁带领十余名游击队员来到云霄陂下村,以后又陆续会合了十多名突围出来的同志。1933年春,刘锡三肺病复发,无法主持县委工作,由余丁仁代理县委书记职务。余丁仁将仅存的二十多名游击队员改编为饶和埔诏游击队,分为三个工作组:一组到饶平双善,一组到诏安石下,这两组的任务是恢复遭国民党军队严重摧残的饶和埔诏老苏区工作;另一组留在陂下一带活动,开辟新区。从1932年9月下旬至1933年9月余丁仁与福建省委接上关系的一年间,饶和埔诏县委、县苏领导机关长驻云霄陂下村,这里成为饶和埔诏中后期斗争的大本营。
建立徐南坑交通站
中央红军离漳后,国民党军队及各县地主民团大举进犯靖和浦苏区,红三团除留部分兵力在尪仔石山与敌周旋外,主力跳出外线作战,频繁活动于云霄梁山、龙墓山、大帽山一带,在云霄、平和、漳浦三县边界地区打击地主民团,镇压土豪劣绅,开辟新的活动区域。1933年春,漳州中心县委派县委常委林路,县委委员、红三团军医处主任李克己到位于云霄、平和、漳浦三县交界处的徐南坑设立交通站,其主要任务是:为红军采购、运送粮食、医药和日常用品,隐藏、治疗红军伤病员,掩护过境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工作人员。随后,漳州中心县委又派周木到徐南坑发展组织,建立红色据点。
周木到徐南坑后,发展林江为助手,担负起为活动于云和浦边界地区的红三团采购紧缺物资的重任。红三团副团长张长水以平和五寨某商号“老板”的名义,开出采购清单,经五寨石门村捎带至徐南坑,再由周木、林江委托云霄县城长源号店铺采购代办后,直接转运至平和五寨。从1933年初至1937年夏,这条红色交通线为红三团采购、运送了大量紧缺物资,为打破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作出重大贡献。
李克己、周木等人还在徐南坑创办红军医疗所,收治红军伤病员。红三团军医骆奇峰、张志赫长驻徐南坑,医治数以百计的红军伤病员,使他们得以重返前线,杀敌立功。骆奇峰、张志赫还为当地群众免费疗伤治病,医术高明,疗效显著,深得徐南坑人民赞誉。李克己升任红三团政治部主任后,仍然兼任军医处主任,在戎马倥偬之余,经常到徐南坑医疗所接诊红军伤病员和当地群众。
交通站里有一台缝纫机,日以继夜地为红军缝制军衣、棉被,其所需布匹、棉衣,由周木、林江多方筹措。
徐南坑红色据点开辟后,云霄古楼地区与平和南胜五寨地区的赤色区域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