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历史纪念馆创建于2008年3月27日,地处云霄将军山公园文化中心,总面积2600平方米,使用面积1640平方米,是县博物馆专题展馆,又是目前漳州市收藏开漳史料最丰富、功能最齐全,集观光谒祖、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开漳历史文化中心。
2015年11月被授予漳台交流基地,现为我省二级馆、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第六届海峡论坛·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考察点。该馆分序厅、大军进漳、开漳辟土、圣王信仰、碑廊、闽南石雕园、归德楼文化遗产展区,也有闽台姓氏资料、族谱对接实物,以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陈政墓将军碑林和题匾等,提供以开漳圣王文化为主题的海峡两岸交流场地,同将军山名胜构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构成研究开漳圣王文化、闽南军事文化和祭祀开漳先贤的文化展场,再现两岸民众根系相连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
一、大军进漳
走进序厅,映入眼帘的一幅砂岩浮雕作品叫做《唐军南来图》,它表现的是陈氏三代魏敬、陈政、陈元光南来平乱的场景,当时陈元光13岁随父出征。唐军南来后,开启了漳州发展的新纪元。
漳州历史文化悠久。大约距今约4万年前,漳州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4千多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在3千多年前,进入青铜时代。
云霄仙人峰青铜时代的摩崖石刻和岩画图象,有的如云层播雨,有的刻作树状,有的刻作人形;有的是稚拙的动物,还有仙人足迹,是早期人类在云霄地区生产生活的记录,与台湾高雄万山岩画属于同类型,反映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收天下之兵,并置三十六郡。其中闽南一带地区,就属于闽中郡管辖。汉朝建立后,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置闽中故地。闽中自古为战略要地,建设有重要战略关卡蒲葵关,如今漳浦的盘陀岭是为古蒲葵关旧址,遗存有城基、城墙残件。南朝时期,梁山以南七闽百粤之交云霄一带,地属绥安县地,隋朝并入龙溪,属泉州(今福州)管辖。
陈政父子入闽前,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处于比较荒凉的落后状态。地域上林深山阻,恶瘴横行。百里不见人烟,汉族、蛮民杂处,民风彪悍,生活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俗称“南蛮”。
唐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泉潮交界处发生“蛮獠啸乱”。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闽粤边陲的管控,遂诏命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入闽平乱。
唐军初入闽时士气高昂,一路所向披靡,连夺蛮军几个重要据点。但是,在与十八峒联军战役中,由于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蛮军人数又多,加之南方气候湿热,致使北来唐军水土不服,疫病肆虐,夺去许多士兵的性命,陈政将军也伤病缠身。两军对峙一年之久,不得不向朝廷申请援军。
留守固始的魏敬得知陈政被困,决定随援军南下。途中陈政的兄长陈敷和陈敏相继病逝,魏敬化悲痛为力量,以72岁高龄临时挂帅,代领府兵南来九龙山增援,最终打败十八峒联军,突破娘子寨和蒲葵关,进屯古绥安县地火田。
仪凤二年,即公元677年四月,陈政病逝。21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两次进击粤东打败割据势力,终于平定叛乱,肃清乱源,强化唐王朝对闽南地区的统治。
二、辟地建州
闽南动乱基本平定后,陈元光创立州县,主政漳州20余年。他采取安抚政策,发展农商、兴学教化、兴修水利,极大地改变以往落后面貌,奠定了漳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经济的开发
按唐代府兵制,府兵平时编为军户就地务农,战时入伍为兵,事毕还归朝府。但这支中原府兵聚族而行,举家南迁,分兵上中下顶四营落籍防戍,屯田生产,执行“相视山原,开屯建堡”的诏命,从此后代子孙定居闽漳,并向各地开枝散叶。
唐军入闽前,原住民生产落后,生活方式单一,除渔猎之外,基本上没有商业贸易。陈元光军中许多北方人不仅善于农业生产,同时也是纺织、烧陶、冶铁、制茶等方面的行家里手,推进手工业的长足发展。短短几年光景,经济繁荣和物产丰饶,带动了小集市商贸活动的发展,使漳州渐成商业重镇。从此,闽漳一带物阜民丰,成为鱼米之乡。
二、州县的建置
陈政、陈元光率领南下的中原府兵,是一支较大规模的开发力量,不仅能征善战,而且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陈政麾下大将许天正、李伯瑶及其子陈元光等,都是文韬武略的难得将才。陈氏六代守漳历时150年,完成了从单纯军事化管理向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转化。
三、文化的进步
随着漳州行政区域的扩大,漳州郡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漳州北郊松洲书院遗址,开创于唐景龙二年(708年),聘陈元光之子陈珦为教席,是福建第一家书院。
陈政、陈元光父子是福建陈氏后裔引以为荣的入闽肇基始祖。两批将士连军眷人数逾万,可考者有87姓。他们在闽南辛勤劳作,生息繁衍,族裔遍布闽粤两省。后又陆续播迁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在海外形成独特的“唐人文化圈”。开漳祖地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孕育了杰出的人才。 如明代左侍郎吴原、翰林院编修林偕春、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题写的“秋瑾故居”。
“云霄正气”牌匾拓本,系清属光绪十一年平和南胜县丞潘阶第为乡贤林偕春所立,原来是馈赠云山书院的贺礼。
三、圣王信仰
由于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卓越贡献,备受后代尊崇,民众感恩戴德,奉为开漳圣王,庙祀千年不替;其族人与部属杰出者也同样受到后人纪念,形成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开漳圣王信俗。
陈元光以开拓漳州之功,受到漳州人的顶礼膜拜。唐宋以来,历代王朝追封不断,威惠庙已发展到漳、泉、潮汕及龙岩等广大的区域。并随着漳州移民的足迹,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立庙安身,成为当地漳籍民众的守护神。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二月十六日的陈政、陈元光父子诞辰,庙里庙外人山人海,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的元宵节期间,该庙就隆重抬着开漳圣王等神像出巡县城各条街巷,每到一处,民众即备祭品顶礼膜拜,瞻仰其容,云霄民众俗称为走王或圣王巡安。“开漳圣王巡安”民俗,随着漳籍移民向外垦殖的足迹,传播至东南亚及台湾,架设了连结海内外民俗交流最直接、最友好的文化桥梁,成为中华民族神缘文化往外延伸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载体。
展区利用现代化声光效果,配以文物实物和图片资料的形象化场景展陈,展示初唐时期陈政、陈元光将军奉诏率中原87姓府兵在泉潮间平定闽粤、巩固边陲,进而开发闽南、融合民族、建置漳州和传播文明的光辉历程。在历史演进中,漳州首任剌史陈元光被神化为民间信仰神灵,成就了“开漳圣王”千秋祠庙的兴盛传承,被尊为“漳台圣宗”,成为漳台两地共祀神祇。以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为主的南来垦殖的中原军事移民,为闽南地区开发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中原开漳府兵后裔后来作为漳籍民众移垦台湾和东南亚,成为当地主要开发力量和汉民祖先,延续着闽台民系源远流长的根亲文化,是当下架构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族群。明清两代,开漳将士后裔为拓展生存空间,带上家乡神明离别家园,冒着生命危险泛海开发台湾。此后,开漳圣王的香火护佑着落地垦殖的闽南移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生存考验。这位跨越海峡的神灵,将福建与台湾血缘亲情和文化传统汇聚一身,是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中最具鲜明祖根血缘文化认同的特色信俗,寄托着漳籍移民以神缘文脉为纽带的原乡文化情结。
该馆还多次参与社会宣教活动,并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其中以《云霄民间收藏文物精品展》《周福茂捐献紫砂壶特展》等影响最大。
将军公园内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
东南亚一带开漳圣王宫庙分布和活动场景